黄岩灾情大事记-水灾
东 晋
太和六年(371)六月,大水,早稻全部淹没,饥荒。
唐
元和十二年(817),大水,庄稼受害。
五 代 十 国
天成四年(929)七月,大水。
宋
庆历五年(1045)六月,大水。海水溢上陆地,溺死甚众。
隆兴二年(1164),大水。
乾道五年(1169),台州夏秋3次大风雨,大水淹没田园、房舍,损坏庄稼,黄岩尤为严重。知府陈岩肖未上报灾情,被削职。
淳熙二年(1175),大雨。
淳熙三年(1176)八月十九日至二十日狂风暴雨,山洪海潮并作,冲决江堤,毁坏民房,溺死甚众。
淳熙六年(1179)秋,大水损坏圩田。
淳熙十二年(1185)九月,大水。
淳熙十五年(1188)七月,大水损坏田园作物,积水不退。
绍熙五年(1194)八月十三日,大水。
庆元元年(1195)六月,大风雨,山洪海涛并作,淹没田园、房舍无法计算,死者漂浮旬日。水后大疫。
庆元二年(1196)六月一日,狂风暴雨驾海潮,历时一昼夜,毁坏田园、房舍。
庆元三年(1197)六月,天降大陨石;雷雨交加,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庆元五年(1199)秋,大水漂没民房,溺死甚众。
开禧二年(1206)七月,大风雨驾海潮,毁坏房屋,淹死人畜。
嘉定元年(1208)七月,大风雨驾海潮。
嘉定二年(1209)七月初一,大风雨激起海潮,淹没房舍。
嘉定五年(1212)六月,大水毁坏田园、房舍。
嘉定九年(1216)五月,大水,损害庄稼。
宝庆二年(1226)九月,大水毁坏房屋,溺死人畜。
宝庆三年(1227)秋,大水。
绍定二年(1229)九月,大水。平地水深一丈七尺,淹死2万余人。物件蔽江塞港,漂流入海,历时3天。
淳祐 十年(1250)八月一日,大水。
淳祐十二年(1252)六月,大水没城郭,死者数以万计。
宝祐元年(1253)七月,大水。
宝祐三年(1255)三月,淫雨。
宝祐六年(1258)九月,大水。
咸淳六年(1270)九月,大水。
元
大德七年(1303)六月,大风雨并作。
延祐元年(1314)八月,大水。
至正元年(1341)闰七月,大水。
至正四年(1344)秋,海啸。潮水涌上陆地二三十里。
至正二十四年(1364),海溢,台风拔树,稻禾全部倒伏。
明
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海溢,溺死甚众。
永乐七年(1409)八月,大风雨刮倒房屋,淹没庄稼,毁坏官舍,公文案卷均散失。
永乐十四年(1416)七月,大水淹没田园、房舍,溺死人畜不计其数。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潮溢,溺死800人。
洪熙元年(1425)六月十五日,大雨,平地水深五六尺,6.2万亩早稻受害。
宣德十年(1435)闰七月,大水严重损害庄稼。
正统八年(1443)八月,大水。
正统九年(1444)闰七月,大水。
正统十年(1445)连续降雨,麦腐烂,谷无收。
成化元年(1465)七月,久雨,稻苗腐烂,发生饥荒。
成化四年(1468)大雨,海溢。
成化六年(1470)五月,大水,民饥。
成化十二年(1476),大水。
成化十三年(1477),大水。
弘治元年(1488)四月,大风雨飞屋走石,海溢。平地水深数丈,淹没陵谷,死者不知其数。
弘治十六年(1503)九月十八日,海溢。城内水深五尺,隔日不退。
正德元年(1506)八月初六日,大风雨毁坏民房。
正德十三年(1518)六月,大水。
嘉靖二十年(1541)七月十八日,台风卷石拔树倒屋;大雨如注,洪潮暴涨,平地水深数丈,死者无法计算。
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大风雨连月,毁坏田园、庄稼。
嘉靖三十二年(1553)五月,大风雨连月不止,田园、庄稼受损。
嘉靖三十六年(1557)七月,大风雨连续10余天,卷石拔树,毁坏田园、房舍,稻禾严重损害。
隆庆二年(1568)七月二十九日,台风,海潮大涨,平地水深丈余,溺死3万余人,淹没田地15万亩,毁坏房舍5万间。
隆庆三年(1569)秋,大水毁坏田园、房舍甚多。
万历五年(1577)秋,洪水毁坏田园、房舍。
万历六年(1578)七月十八日,大雨,县城东北小樊川山崩坍,压死数人。
万历十七年(1589)六月,海啸。毁坏房舍,击碎民船战舰,压死、溺死人甚多。
清
顺治十五年(1658)秋,大水。
康熙五年(1666)四月二十日,大风雨。
康熙七年(1668),大水。
康熙十四年(1675)七月,大水。
康熙十五年(1676),大水,西城淹死甚众。
康熙二十五年(1686)七月,大水淹没田园、房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八月,大雨,平地水深丈余,漂没田园、官舍、民房无法计算,溺死人畜甚多。
康熙四十七年(1708)七月初七夜,台风暴雨拔树倒屋,官厅、校舍、民房损坏甚多。
康熙四十八年(1709)六月,大水。
康熙五十一年(1712)八月,大风雨。
康熙五十二年(1713)八月,大雨
雍正八年(1730)六月初五,台风大雨,出海巡逻船只覆没。
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初六,台风卷石拔树倒屋,大雨如注,洪潮暴涨,平地水深丈余,死者无法计算。
乾隆五十五年(1790)六月十四日,大风雨,海溢。十二月二十四日大雷雨,树上雨水结成冰锥。
嘉庆元年(1796)七月十八日夜,大雨,海水涌上陆地,水深丈余,沿海居民淹死无数。
嘉庆二十年(1815)六月二十九日,大水。六都(今潮济乡)淹死百余人。
咸丰元年(1851)六月,大水。
咸丰三年(1853)六月十八日,大雨。山洪暴发,水深丈余,整月不退,淹没庄稼。西乡宁溪等处山坍,溺死、压死多人。
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五,大风雨,海溢,潮水涌上陆地,淹死五六万人,积尸遍野。
光绪二年(1876)六月八日,大风雨毁坏房舍,山上有合抱大树被刮倒。稻禾淹没殆尽。
光绪三年(1877)五月二十三日,大风雨拔树倒屋,早稻全部被淹。
光绪七年(1881)闰七月初三、初四,台风暴雨、海潮泛滥,毁坏庄稼及沿海涂田。
光绪九年(1883)九月,大水。
光绪十年(1884)八月,连下大雨,晚稻歉收。
光绪十二年(1886)七月,大水。
光绪十三年(1887)秋,大雨,稻谷无收,民众大饥。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二十六日,台风大作,暴雨如注,淹没田园、房舍,庄稼无收。
光绪二十年(1894),大水。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淹没晚稻,饥荒。
宣统三年(1911)七月初五日,大雨,洪水整月不退。八月初十又大雨,禾苗全部腐烂,晚稻颗粒无收。
中 华 民 国
7年(1918)6月初旬,大水。禾苗腐烂,补种晚稻,略有收成。
9年(1920)7月15日,大风雨,山洪、海潮并作,历时3昼夜,漂没田园、房舍,淹浸人、畜,灾情之重为60年来未有。9月4日大雨,洪水又作,早晚季作物均无收成。
10年(1921)9月15日,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屋内水深丈许。西江流域因永丰河开凿完成,排洪比较通畅,灾情略有减轻。
11年(1922)8月13日、9月12日、9月30日,相继发生大水。9月30日平地积水近丈深,晚稻颗粒无收。
12年(1923)8月7日,台风拔树倒屋,海潮泛溢,江船覆没,大潮冲决塘堤,淹没田园、人畜无法计算。11日海潮又泛滥,午后换东南风,瓦片如落叶,大树连根拔倒,金清一带,积尸载道,灾情之重,百年所罕见。
15年(1926)8月24日,大风雨。平地积水六七尺深,晚季无收成。
17年(1928)9月14日,大风雨,山地多被雨水冲塌。部分地方积水10日不退。城南郊区水退后,禾苗沾染淤泥,晚稻无收。
18年(1929)9月13日,大雨。平地积水五六尺,晚稻颗粒无收。米价每斗银币一元二三角。
19年(1930)7月14日,大水。
24年(1935)8月7日,大雨。局部地区最大日雨量162.9毫米。
26年(1937)8月4日,大雨。局部地区最大日雨量194.8毫米。
29年(1940)10月1~7日,大雨。日最大雨量286毫米,平地积水五六尺。米价涨至每斗4元。
33年(1944)入冬后,淫雨成灾,冬作物腐烂。
34年(1945)9月11日,大雨,山洪暴发,平地水深五六尺。时值水稻孕穗期间,损失严重。晚季收获不到2成。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之一)
1952年7月19~20日,受8~10级台风影响,连续大雨。最大日雨量208毫米,平地水深1~2米,积水七八天,陆上行舟。受灾40万亩,重灾21万亩。早稻减产3~4成,毁房千余间,死19人。
1953年9月5~8日,遭大暴雨袭击,宁溪日最大雨量142.5毫米。6万亩稻田受淹4~6天,减产1~2.5成。
1954年7月12~16日,共下雨162毫米,最大日雨量96毫米,受涝2万余亩。
1955年6月17~22日,连续大雨,最大日雨量103毫米。早稻受淹5万亩,院桥、桐屿、澄江3区尤为严重。
1956年8月1日23时许,8号强台风在海门登陆,最大风力10级以上。西部山区暴雨如注,山洪暴发。农作物受淹1.45万亩,刮倒瓦房447间,茅屋904间,冲毁桥梁13座、堤坝71处,压伤10人。
9月3日,遭17号台风和大暴雨袭击,连续降雨6天,最大日降雨量166.7毫米,受淹水稻11万余亩,番薯1万余亩;棉花受损770亩;冲毁耕地638亩,江堤15处,溪坝76处,桥梁13座;毁坏房屋65间,茅屋740间;死4人,伤11人。
1958年8月29日~9月5日,降雨497.1毫米,最大日雨量128.4毫米,受淹3.7万亩。
1959年9月4日~5日,受5号强台风外围影响,普降特大暴雨。9月4日,城关降雨量254毫米,宁溪374.4毫米。山洪暴发,大潮顶托。下午3时至当夜12时左右,宁溪、乌岩、头陀、院桥、路桥、澄江区大部地方,一片汪洋,平地水深1~2米,有246个生产队,10.3万人被洪水包围。全县死14人,伤147人,毁民房1785间,小水库4座,桥梁69座;淹没农田36万亩。
1960年7月31日~8月2日,受7号台风影响,降雨量111.1毫米。受涝5万亩,冲毁土地950亩,倒坏房屋761间,死2人,伤15人。
8月7~15日,受8号台风影响,降雨量332毫米,日最大降雨量182毫米。受涝22万亩,冲毁土地1286亩,粮食发芽22万公斤。
9月21~24日,连续大暴雨,雨量504毫米,最大小时雨量80毫米,受灾农田16万亩,其中重灾10万亩,减产2~4成。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之二)
1961年5月21日~6月1日,连续降雨,日最大雨量141.7毫米,受涝17万亩。
10月4日,遭26号强台风袭击,风力10~12级,日最大降雨量122.4毫米。水稻受涝15万余亩、棉花3.12万亩,倒坍瓦房7850间,毁坏船只233只,失踪14只。粮食变质26万公斤。刮落柑橘青果500余万公斤,冲毁桥梁95座。死34人,伤190人。
1962年8月4~6日,受8号台风影响,西部山区山洪暴发。全县晚稻受涝7.3万亩,棉花倒伏1.1万亩,柑橘损失56.3万公斤,冲毁水利工程187处、桥梁74座。死8人,伤12人。
9月4~7日,遭14号台风袭击,连续暴雨,雨量401.5毫米,日最大雨量203.2毫米。长潭水库水位从22米猛增到32.35米,19个村、601户、737间房屋全部淹在水下。头陀、澄江、院桥部分地区一片汪洋。全县晚稻受淹19万亩,其中3.5万亩颗粒无收。冲毁田地5407亩,桥梁127座,堤坝566处。刮倒瓦房245间,草房2216间;损坏瓦房4321间,草房1608间。死11人,伤24人。
1963年9月11~15日,受12号台风影响,日最大降雨量240.7毫米。山洪暴发,受涝面积9万亩;冲毁耕地2600亩,山塘3处,防洪堤374处,桥梁91座;倒坍房屋774间。
1964年9月10日,特大暴雨。日雨量255.4毫米,受涝5000亩。
1965年8月20~21日,受13号强台风影响,西部山区山洪暴发。受淹田地1.3万亩,冲毁耕地1896亩、桥梁82座、山塘5处、房屋71间死12人。
1966年9月2~8日,受15号台风影响,连续降雨,总雨量240.7毫米,日最大雨量185.5毫米,受涝2万余亩。
1969年9月13~14日,受10号台风影响,降雨130毫米。
1972年8月16~19日,受9号台风影响,风力9~11级,晚稻受淹12.7万亩;冲毁耕地1482亩;棉花减产2~3成、糖蔗4成,损失柑橘17万公斤,粮食受潮变质300万公斤;冲毁堤塘29处。长6400米,桥梁100座;倒坍房屋982间,损坏房屋4943间;死9人,伤11人。
1974年8月18~22日,受13号台风和天文大潮影响,狂风暴雨,海水倒灌,总降雨量223.3毫米,日最大降雨量119.9毫米。海门港潮位高 6.16米。农田受淹8万亩;冲毁桥梁7座,码头1座,防洪堤36处、长1885米;海塘、江堤冲决120多处,总长18公里;倒坍房屋118间。
1975年8月12日下午3时左右,4号台风在温岭松门附近登陆,8级风力持续14小时之久,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日最大雨量100.1毫米。2.6万亩未收割的早稻受淹减产2~3成,刮落青橘25万余公斤,10.5万公斤入库稻谷受水浸而霉烂发芽,棉株倒伏3.1万亩,贮木场被大潮冲失木材300立方米。冲毁涵闸1座,防洪堤376处、长5845米,渠道430处,桥梁44座,公路4处、长218米,江堤海塘冲决195处、长3028米;房屋倒坍1656间,刮倒工厂烟囱120余支;死12人,伤105人;损失食盐3.8万担,损失机帆船8只;电讯、广播、供电线路几乎全部瘫痪。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之三)
1979年8月23~24日,受10号台风影响,沿海风力在10级以上,金清降雨量104.1毫米,海门潮位高6.12米。排水受潮汐顶托,淹没晚稻9582亩、旱地作物1.4万亩、经济作物3.7万亩,损坏瓦房175间、茅舍173间,冲毁江堤144处、长1045米,海塘35处、长1653米,桥梁8座;打坏渔船8只,损失毛竹3.2万支、木材80立方米、稻谷2.5万公斤、食盐4.1万担。
1980年7月30日~9月2日,连续阴雨30天,最大日雨量156.6毫米。早稻发芽霉变1亿多公斤。
1981年8月13~14日,降雨245.1毫米,淹没晚稻6.6万亩,冲毁农田503亩、桥梁6座。
9月22~23日,受16号台风和大暴雨袭击,总雨量283.7毫米。淹晚稻田22万余亩,棉田1.9万亩,橘园9000亩,番薯6500亩;冲毁堤坝310处,水库、水闸各1座,桥梁15座;死3人,伤2人。
1982年7月29日~8月1日,受9号台风及暴雨影响,总雨量260.5毫米,日最大雨量169.8毫米。受涝10.2万亩,死4人;倒坍民房79间,损失粮食167万公斤,冲毁桥梁32座。
11月26~28日,连续降雨,日最大雨量162.2毫米。受涝19.6万亩,冲毁农田1000亩、民房95间、桥梁99座,损失粮食18.2万公斤、化肥2万公斤、木材120立方米,死2人。
1985年7月30日,受6号台风正面袭击,8级风力持续13小时。至当夜24时,瞬时风力12级以上。城关街道两旁直径40厘米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台风夹带暴雨,日最大雨量157.4毫米,鸟山日雨量316毫米。路桥、螺洋等地最高水位5.38米。受涝面积20多万亩,毁坏桥梁48座,冲坍防洪堤504处,总长1.8万米,冲毁水田3100亩,旱地4300亩,渠道1.31万米;刮倒楼房493间,平房1805间;死39人,伤156人。全县5所供电所有4所受损,30条10千伏线路毁坏27条,刮倒高压电杆928支、低压电杆1.42万支,全县直接经济损失4551.94万元。
1987年9月9~12日,受12号台风影响,普降特大暴雨,内河水位猛涨,淹没农田26万亩、柑橘4.87万亩,倒塌民房327间,死18人。
1988年7月29~30日,遭受强台风袭击,普降特大暴雨,淹没水稻4.9万亩、柑橘2万亩、枇杷1.3万亩。冲毁公路3万米、桥梁16座、渠道80处(2300米)、防洪堤396处(3400米)、拦水坝17处(240米)。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黄岩灾情大事记-雪灾
- 下一篇:黄岩灾情大事记-旱灾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