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大事>>正文内容

黄岩灾情大事记-旱灾

    唐
  大历四年(769),大旱。
  会昌五年(845),旱。 

    宋
  隆兴二年(1164)春,旱,严重缺粮。
  乾道六年(1170)夏,大旱。
  乾道八年(1172),旱,稻麦无收。
  乾道九年(1173),久旱,无麦苗,秋季饥荒,民不聊生。
  淳熙元年(1174),大旱,严重饥荒。
  淳熙七年(1180),大旱,大饥荒。
  淳熙八年(1181),旱。
  淳熙十四年(1187)七月,严重干旱,至九月才下雨。
  绍熙四年(1193),干旱,六~八月无雨。
  开禧元年(1205)夏,无雨百余日。
  嘉定八年(1215),春旱,早季作物无法下种,至八月才下雨,发生饥荒。
  嘉定十四年(1221),严重干旱。
  绍定二年(1229),夏旱。
  嘉熙三年(1239),大旱,严重饥荒。

    元
  大德十年(1306),旱。
  大德十一年(1307),四~七月无雨,发生大饥荒,人相食。
  至正二年(1342),自春至八月,无雨。
  至正十二年(1352),四~七月,无雨。

    明
  永乐三年(1405),春、夏旱。
  宣德七年(1432),干旱,饥荒。
  宣德九年(1434)秋,大旱,庄稼受害。
  正统元年(1436)三月,大旱。
  正统五年(1440),旱。
  正统十年(1445)三月,大旱。
  成化十三年(1477),旱。
  成化二十二年(1486),大旱,饥荒。
  弘治十一年(1498),大旱。
  正德三年(1508)夏,旱,大饥,民多饿死。
  正德五年(1510)夏,旱。
  嘉靖五年(1526),大旱。粮食无收,草根食尽,积尸遍野。
  嘉靖二十年(1541)六月,旱。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麦类无收。禾苗尽枯槁,发生大饥荒。每斗米价三百钱,人多饿死。
  万历五年(1577)三月,旱。
  万历九年(1581),旱。
  万历三十四~三十七年(1606~1609),连续干旱,井水、泉水均枯竭。
  万历三十九年(1611)正月~五月,无雨,六月才开始插秧。
  崇祯十四年(1641),大旱,民众采食草根树皮。

    清
  顺治三年(1646)三~五月,无雨,禾苗尽枯萎。
  顺治八年(1651)三~五月,无雨,禾苗枯萎。大饥荒,民死载道。
  顺治十八年(1661)五~十月,无雨,民无食粮。
  康熙八年(1669),夏旱。
  康熙十八年(1679),秋旱,十二月又旱。
  康熙二十年(1681)夏,大旱,井泉枯竭。
  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月大旱,六月下雨,作物才开始下种。
  康熙四十五年(1706)五月大旱,至七月才下雨。
  康熙四十六年(1707)五月,旱。
  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旱,至七月才下雨,饥荒。
  康熙五十三年(1714)六月,旱,申请免税赈灾。
  雍正元年(1723)六月,大旱,饥荒。
  乾隆十六年(1751),大旱,饥荒,知县胡士圻请准拨发杭嘉湖漕米千石赈济灾民。
  道光元年(1821)秋,大旱,饥荒。
  道光十五年(1835)六~七月,无雨,严重饥荒。
  道光十九年(1839),秋旱。
  咸丰四年(1854),八月~五年三月,无雨,沿海地区大饥荒。
  光绪十五年(1889),夏旱。
  光绪十八年(1892)七月,旱。
  光绪十九年(1893),夏旱。
  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十月,无雨。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旱。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大旱。
  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大旱。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旱。
  光绪三十二年(1906),自夏至秋无雨。禾苗枯萎,晚稻颗粒无收。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旱,米价昂贵,借官款5万元购米平粜。

    中  华  民  国
  17年(1928)春,大旱,至立夏后五日才下雨,耕种失时,早稻无收。
  18年(1929),春季开始旱,直到立夏后7日才下雨。
  23年(1934),夏秋之交大旱。田地龟裂,四乡民众纷纷迎神求雨。
  25年(1936)7~8月,旱,仅下雨11.3毫米。
  29年(1940)7~8月,干旱,共下雨132毫米。
  32年(1943)7~8月,干旱,两个月下雨51.2毫米。
  33年(1944)秋,大旱,稻田龟裂,秋收歉薄。
  36年(1947)7月5日~8月28日,连续50余天无雨,河港池塘相继干涸,田土大多龟裂,禾稼半数枯槁,受灾55.4万亩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1951年6月,久晴不雨。农田受旱20万亩,成灾7万亩,减产1~2成。
  1953年7月中旬~8月上旬,无雨,受灾12万亩,每亩减产30~50公斤。
  1954年8~9月,高温少雨,受灾3万余亩,减产0.5~1.2成。
  1955年9~12月,少雨,农田受旱12万亩,迟性晚稻减产1.5~2成,冬种作物受到影响。
  1956年4月1~29日,干旱,5万亩早稻田缺水,未能及时插秧。6月下旬~8月底少雨,受旱19.9万亩。
  1957年6月下旬~8月1日,干旱,受旱9.1万亩,成灾2.2万亩。
  1958年6月15日~7月16日,干旱,受灾2万余亩,减产1~3成。
  1959年7月20日~8月28日,干旱,受灾6万余亩,减产2~3成。
  1960年6月16日~7月31日,少雨,受旱7万亩。
  1961年6月16日~8月23日,未下过透雨,路桥以东地区,7月11日~8月26日,河道干涸。受灾28.4万亩,损失粮食3050万公斤。
  1963年,冬旱接春旱,从1962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干旱103天,春花大减产。
  1967年6月24日~11月5日,降雨127.7毫米,比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少413毫米,河道干涸,受灾8万亩。长潭水库蓄水降至极点。
  1971年,春旱、夏旱连秋旱,年降雨975.6毫米,为民国22年(1933)以来最少的一年。受旱14.4万亩,晚稻改种旱地作物6240亩。
  1979年,全年降雨量1054.5毫米。5月中旬以后,高温少雨,6月上旬,山区、半山区有5500亩水田断水,2500亩早中稻无法下种,2.7万亩番薯未能及时插种。至7月份旱情蔓延到平原沿海各区,支河河水干涸。受灾10.7万亩,其中2.7万亩基本无收。
  1983年7月18日~8月10日,无雨,受旱7万亩。西部山区晚稻无法下种5000亩,稻田枯苗2000亩。
  1985年4月1日~7月29日,少雨,西部山区受旱2.2万亩。
  1986年7月15日~8月31日,少雨,干旱,晒白稻田3.1万亩,枯苗2600亩,受灾旱地1万亩,其中枯苗25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8.64万元。
  1988年,夏旱、秋旱连冬旱,粮田受旱19.57万亩,粮食减产813万公斤,柑橘受旱12万亩,减产55%,棉花受旱1.1万亩,有20%落花落铃,枇杷3000亩落花枯枝。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