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蜜橘板块>> 植橘史论>> 彦直《橘录》>>正文内容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柑橘专著――《橘录》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柑橘专著――《橘录》

华南农学院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八百年前(公元1178),正当“橙黄橘绿”的时候,韩彦直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柑橘专书――《橘录》。这本书一直流传至今,对我国以至世界的柑橘栽培业和果树园艺学都有重要的贡献。

  韩彦直字子温,陕西延安府,肤施县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卒年不详,约在宁宗嘉泰(公元1201至1204)年间。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韩世忠的长子。他从小娴习文事,十八岁登进士第,以光禄大夫致仕,著有《水心镜》一百六十七卷(已经失传)。尽管作为封建官僚,曾极力为宋王朝效忠,但由于他具有深厚的民族气节,敢说敢为,所以也为民族和人民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当时宋弱金强,宋王朝需要派人到金朝办外交,对于这项担风险的差事,满朝文武都“相顾莫肯先”,他却毫不迟疑地“慨然就道”,面对金朝统治者据理力争,辩论数十次,有几次几乎遭到杀害,但他毫无惧容,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对英勇抗战的英雄人物及其后代很关心,曾尽力帮助惨遭投降派头子秦桧迫害的岳飞家族,使其得到安顿。他对农事也有一定的经历和认识,他的曾祖父韩广和祖父韩庆都是农民,韩彦直本人二十九岁由光禄寺丞升迁屯田员外郎,管理屯垦政务。后来,两任司农少卿,两任总理军马钱粮(淮东和湖北京西),又数任地方官,这些职务都跟农事有一定关系,而他本人又较留心农事,对地方土特产尤其重视。《橘录》就是他四十八岁在“知温州”任内,于从政之余,通过调查研究写成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主要原产地之一,柑、橘、橙、柚、柠檬、金柑、枸橼、枸橘等许多品种,都盛产于我国江南地区。栽培历史方面,据《禹贡》记载,相传在距今四千多年的夏禹时代,荆州、扬州一带已有橘、柚的栽培和利用。而《尔雅》、《周礼》、《山海经》、《晏子春秋》、《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和屈原《橘颂》等许多先秦文献,都把柑橘作为佳果来称颂和记载,可见在战国(前475至前221年)以前,我国柑橘栽培已相当普遍,到了汉代,更有大面积栽培的柑橘园,经营者往往以此致富,司马迁因有“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的说法。唐宋时代,柑橘栽培早已遍布江南,驰誉全国,当时不仅出现了大量赞颂柑橘的诗词歌赋,而且,世界上第一部柑橘专书《橘录》也诞生于此时。

  《橘录》之所以值得称道,是因为它第一次比较完整而系统地叙述了当时当地(永嘉)柑橘类果树的品种,总结了广大劳动人民对柑橘的栽培技术,病虫防治,采摘贮藏和制造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不少足为今天的借鉴,有些还一直沿用至今。

  柑橘类果树品种名称,在魏晋时代的《本草经》、《神异经》、《博物志》、《广志》、《风土记》、《南方草木状》、《古今注》等古书中,多有记载,此后,历南北朝、隋、唐以至北宋时代的作品。涉及的更多,但都简单,甚至有的只列举几个名称,而没有描述其性状,直到韩彦直的《橘录》才第一次将柑橘类果树分为“柑”、“橘”和“橙子之属类橘者”三个大类,然后又将“柑自别为八种;橘又自别为十四种;橙子之属类橘者又自别为五种,合二十有七种”。虽然其中也有一些不是真正的品种名称(如自然橘),但总的说来,对柑橘类果树各品种性状的描述是较详尽且具科学性的。所以,它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柑橘专书,而且是世界上第一部果品分类专书。无怪乎世界柑橘分类学专家美国斯文格(W.T.Swingle)认为这是描述柑橘属各品种的一部最古老的科学论著。①

  柑橘采用嫁接繁殖,也是《橘录》首先记载。它继承和发展了《齐民要术》和《四时纂要》等古农书记载的关于梨、柿、林檎、粟等接枝技术,简单明确地总结了关于柑橘砧木的培养(最早记载了用枳作砧木的经验)、接穗的选择、嫁接的时间和方法、以及嫁接后管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直至今天仍有其实用价值。

    《橘录》指出:“柑橘宜斥卤之地,四邑皆距江海不十里,凡圃之近涂泥者,实大而繁,味尤珍,耐久而不损,名曰涂柑,贩而远适者,遇涂柑则争售”。稍早于韩彦直的王十朋(公元1112至1171年)在其《再和知宗柑诗》中也提到“根向横阳觅,泥寻斥卤担”,并自注说明“种柑宜碱地”(《王忠文公集》卷39)。可见“柑橘宜斥卤之地”的说法,乃是当时温州一带柑农的经验总结。但一般认为柑橘对盐份比较敏感,盐份过量容易造成盐害。所谓“宜斥卤之地”并不是宜盐,而是利用了海滨冲积土(涂泥)的肥力,这种冲积土含钾比一般土壤多,磷也有一定数量,且各种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都较丰富,据说,用来种柑橘可以收到“实大而繁、味尤珍”的效果,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日本松本和夫认为鱼肥和其它动物质肥料,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柑橘“生产出果皮薄而平滑、甜味较高的果实”②大概有相通的道理吧。

  《橘录》中还提到柑橘的排灌和施肥,指出“方种时,高者畦垄,沟以排水”,“圃中贵雨旸以时,……园丁沟以泄水,俾无浸其根。方亢阳时抱瓮以润之,粪壤以培之,则无枯瘁之患”。事实上低地种柑橘,排水尤为重要,现在浙江、广东等省在水稻田中栽培柑橘,都筑墩或起畦以利排水;近年来沿海各地围海造田,深沟洗盐,建立大面积柑橘生产基地,可以说也是上述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柑橘病虫害的防治,《橘录》除介绍了钩杀天牛幼虫的方法外,还提到“树稍久,则枝干之上苔藓生焉,一不去,则蔓衍日滋,木之膏液荫藓而为及木,故枝干老而枯,善圃者用铁器时刮之。”正确在指出了苔藓夺取柑橘养料,造成“枝干老而枯”的现象。据广东著称的“四会柑”产地——四会县柑农总结的相沿已久的经验,也肯定清除树干是蔓延的苔藓,是柑橘的重要保护措施之一。

  《橘录》对柑橘的采摘和贮藏也有科学的论述,认为采摘要“遇天气晴霁,数十辈为群以小剪就枝间平蒂断之,轻置筐稆中。护之必甚谨,惧其香雾之裂则易坏,雾之所渐者亦然”。现代试验研究证明,柑橘果皮受损,油胞破裂后所喷出的挥发性油,即韩彦直所称的“香雾”,可导致“油胞病”。美国休姆(H.H.Hume)在其所著《柑橘栽培》一书中引用《橘录》这一段论述时说“加州和佛州处理柠檬、橙类和葡萄柚时都有许多困难,经过数年研究才找出腐烂的原因,其结论与韩彦直的论述一样,要避免藏果腐烂,必须小心处理果子,不要损伤果皮”。③可见这些经验古今中外都是行之有效的。此外,《橘录》还提到,柑橘摘果时,“尤不便酒香,凡采摘者竟日不敢饮”,收藏时要“屏远酒气”,据说1912年前后,美国加州有关部门曾对此作过试验,认为酒气确会降低柑橘类果实的耐贮性,从而也进一步证实了《橘录》有关记载的正确性。

  总之《橘录》问世八百年来,不仅风行国内,素负盛名,多次雕版重印,计有《百川学海》、《说郛》、《山居杂志》等七、八种版本。而且在国际上也有较大的影响。欧、美、日本均有流传,据说日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库还藏有江户中期(公元1698至1838)松平君山手抄本。国外不少柑橘名著如美国斯文格的《柑橘植物学》(见《柑橘工业》内④),休姆的《柑橘栽培》和日本田中长三郎的《柑橘の研究》,等都加以介绍和引用。特别是被称为近代柑橘巨著的《柑橘工业》一书,仅在第二版的批一卷内,引用的地方便有七处之多,也足见《橘录》在国际柑橘业中影响的一斑。又1923年由“江光生”和英国哈格提(W.T.Hagerty)翻译成英文,在荷兰的一份杂志(T’oung Pao.Zeserie.Vol.22,1923)上发表,还附有法国彼利律(P. Pelliot)写的法文引言,提到“十多年来,在斯文格先生领导下的植物工业局,连续进行的研究工作证明,即使从应用观点出发引用中国植物学家的观察记载也是很有好处的。”并认为《橘录》是继戴凯之《竹谱》和陆羽《茶经》之后,比较突出的植物学专著。苏联汉学家佛鲁克(K.K.фnyr)著的《中国宋版书史》也提到《橘录》“是一部最早的柑橘学术著作,……是同类书中最有实用价值的一种”。对于这些评价,《橘录》是当之无愧的。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尽管这一书有其一定的代局限性,但列宁早就教导我们:“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韩彦直的《橘录》在当时确曾提供不少新东西,不愧为一部值得纪念的不朽名著。

(原载《中国柑橘》1979年1-2期第5-7页)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