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战事>>正文内容

纪念抗战50周年-黄岩抗战简史

第七章 丛录

一、黄岩抗战史料选

    ·1941年4月中旬,日军全面向浙东沿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的兵站内移。黄岩“4.19”事变至5月1日日军撤退后,原驻在台州及附近的中国军队回到防区,但兵站尚未迁回,军粮没有供应,部队纷纷向黄岩借粮。黄岩按省定供应军粮早已满额,为了抗战大局,在5月15日至9月底,紧急筹措定额外军粮4522担,谷5539担。
    ·日军侵犯前,黄岩银行向内地撤退,日车撤出后,银行一时不能迁回营业,兑汇不通,驻黄岩部队和机关经费来源断绝。本县在财政极度紧张情况下进行筹措,以维护社会安定。借给陆军32师2团1营、42补训处2团等10个单位共32810元,以后仅归还5000元。
    ·1941—1943年,中央政府配额黄岩军粮(米)760万公斤,地方政府派额军警粮食50万公斤,全部完成。同时,在浙西沦陷局势下,黄岩和平阳、乐清、温岭4县为浙江主要产粮区,每逢宁波、绍兴地区粮荒时,黄岩奉省令代收粮食,救济各县饥民。
    ·抗战期间,黄岩有128632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战争灾难,其中流离失舍、家破人亡的难民有41996人,占全省的1.86%,房屋损失1750间,道路破坏250公里。
    ·1940—1943年,黄岩青壮年入伍抗战有12997人,其中征入中央部队11207人,地方部队1790人,每年平均3249人。时黄岩人口52万人,其中18--35岁男性6万多人。
    ·抗战宣传刊物。抗战初期,黄岩出版宣传抗日书刊的单位数家,出版书籍有:黄岩县动员会《抗战故事》(1939年11月,2000本);北斗艺术公司《报楣集》(作者方正中、贺鸣声,1943年8月,1000本),《美术字集》(作者同上,1943年7月,5000本),《图案集》(作者方正中,1943年8月,1000本)。
    出版杂志有:黄岩县政府《业余生活》(旬刊,1938年创刊);《抗卫》(发行人张宝琛、卢奇琰,主编郑蕴三,1938年10月创刊);小国民周刊社《小国民》(周刊,主编郭人全,1938年创刊),《力行》(半月刊,发行人刑震南,主编李洁夫,1939年2月创刊),《黑海文艺》(月刊,主编郑朔平,1940年创刊)。
    黄岩的书店有:新生书报社、翰苑斋、黄岩教育用品代办所、周顺天、洪宝斋、程文大、力行书店、家庭生活书店、浙台文化社。
    ·《黄岩县政年鉴》(1944年)记载,抗战时本县有许多勇士在前线壮烈牺牲。1943年8月,县政府决定将西园庙(今人民法院址)改为忠烈祠。大殿正中改设灵座,并拟定忠烈入祠办法,由各乡镇调查,于“双十节”(10月10日)举行入祠典礼。因时间紧,各乡镇未能全部查报,入祠有军官6人,士兵266人。入祠之日热闹异常,尤其陆军上将29军军长陈安宝入祠,各机关团体学校派代表千余人,凡所经过乡镇村落,沿途设祭。公祭日,近8000人参加集会,礼节极为隆重。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92年来函:“在我馆馆藏档案中,已收集到你县抗日阵亡将士261名。”
    (严振非辑)

二、“沙家滨”中的卫生员——牟桂芳

    60年代曾名闻遐迩、妇儒皆知的京剧《沙家滨》,曾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回忆,但是“沙家滨”中的卫生员原型,却是我们黄岩茅畲的牟桂芳。
    在党的教育和革命道理的熏陶下,1938年,年仅17岁的牟桂芳和陈庭槐、牟瑞芝、牟彩云等一起,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尊严、自由,为了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他们不怕风餐露宿,每天步行120多里,刻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39年初,来到皖南找到了新四军。在新四军里,牟桂芳经过6个月的苦练被分配到卫生队江南一队,后调到新四军后方医院。在新四军部队的熔炉中,牟桂芳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勇敢坚强,日以继夜地抢救伤病员。
    1940年底的一天夜里,在护送皖南军部和一支队的后方机关过铁路线时,部队被敌人发现了,许多同志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为了抢救伤员,牟桂芳不怕牺牲,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个个同志背了下来。由于伤员无法随部队一起行动,部队决定让牟桂芳和伤员一起留下,在天亮之前到芦苇荡一长荡湖中隐蔽养伤。
    这样,100多个伤员,在群众的掩护下,分乘十几艘小船,开始过起艰苦的船上游击生活,白天日本鬼子的汽艇在湖上四处搜寻伤员。当一听到远处的马达声,我们的小船载着伤病员箭一样朝芦苇深处划去。
    为了100多个伤病员早日重返前线,牟桂芳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为他们治病。没镊子她劈开筷子当镊子,没有棉花,她撕开破棉衣内的棉花煮一煮,放在太阳下晒,利用阳光的紫外线杀菌消毒,再蘸些盐水洗伤口,没有麻药,她以最轻最快的动作为伤员取伤口里的子弹或弹片,尽量减少他们的痛苦。为了增强伤病员的体质,她不怕冰冷的湖水刺骨,挽起裤脚,跳进湖里捉鱼摸虾,没有粮食,他们以芦根、芦芽充饥;没有盐,只好趁夜半时光划着小船偷偷去岸上找群众帮忙。只要知道是新四军的伤病员,群众就不惜一切,无论是粮食,还是食盐都交给他们。在广大群众的掩护下,她们坚持了3个多月的苇荡生活,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转移伤病员的光荣任各,被群众喻为“芦荡火种”。
    牟桂芳同志,出身于黄岩茅畲一个贫农家庭,从小学开始就接受党的教育,懂得许多革命道理,在地下党员林泗斋的领导下,积极参加茅小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开始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1952年在中央卫生部工作,为了工作的需要,曾先后调到河南、安徽等地工作。离休前,任安徽省计划生育办公室副主任。
    (原载《可爱的黄岩》,金渭迪改写)

三、美机击落日机

    近日看到一本《飞虎英雄传》,记驻华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战斗历史,其中有椒江口一架日机于1945年3月因伤迫降的记载,与《黄岩史志》吻合。今抄记如下:
    一九四五年一月十六日,凯伊对于休麦克指挥官为了进行“凯伊计划”,而对台湾到上海之间的日军活动侦察所得的结果,为派培作了一次简报。日本人在这条航线上,正有许多飞机作定期的航行,看来已成为一个良好的攻击目标。飞越玉环岛的日本运输机往来最频繁的时间是十时四十五分至十一时之间。……派培依照凯伊在简报中所说,开始执行此“凯伊计划”。在玉环岛以南十五哩的日机飞航线上巡逻时,他发现了三架日本飞机,将其中一架泰炘运输机和一架奈尔轰炸机击落。……在大战结束后,凯伊才听说,派培所击落的那架泰炘运输机上,有一个日本高级海军将领,也和飞机同归于尽了。
    据该书另文记载,派培为十四航空队二十三大队七十四中队中队长、少校,以江西赣州基地起飞。凯伊(化名)为七十四中队情报官,即此书作者,名凯斯克。(说明:泰炘、奈尔,是美国人对日机的称呼。
    (原载《黄岩史学会刊》第13期,陈赞鼎文)

四、参观被击落日机

    1945年3月中旬,一天上午东方上空机声隆隆,伴随着枪声突突不止,无投弹声,枪声密集。笔者觉得有异,即拨电话(那时江口电话系笔者代办)至椒江电话局查询,值班话务员说,有架敌机驾驶员误认椒江口为甬江口想降落,被护航队发现,集中枪力把它击落,打死5人生俘10余人,其中一女报务员。
    次日上午8时,黄岩县长周俊甫骑马来至寒舍。他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昨日椒江击落一架敌机情况,您知道吗?我将拨电话至海门的情况告诉他。他说,耳闻不如目见,戴议员我们俩去现场参观一下好么?我说,县座相邀自当奉陪。说完马上动身,那时公路破坏,走乡村大路。周县长牵着马。至葭芷将近中午,笔者因葭芷人头生疏,先至周凤仪家(周系临海县参议员)请他陪同,周君一定要我们在他家吃好中饭后去。
    饭后3人前去现场,在葭芷道头左侧,5具尸体放在一浅土窟中,上身裸露,这个名叫“山县正乡”是日本海军中将,人很结实,上唇蓄短胡子,身高一米六七。我与周县长把他皮肉用指头一按,尚有弹性。一架飞机残骸停在相距不远的江涂上。参观完毕笔者与周县长分别,他骑着马直回黄岩,周君代我雇来一乘轿子返舍。
    (原载《黄岩史学会刊》第13期,戴世惊文)

五、抗战时期(1937—1945)
 中国军队黄岩籍将领

    陈安宝:1938年任29军军长,中将(1940年追赠上将)。
    方  策:1939年任河南省代理主席,1945年任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中将(1946年1月追赠上将)。
    林  蔚:1944年任军政部政务次长,中将(去台后升二级上将)。
    许  康:1940年任第三战区长官部高参,中将。
    王皞南:1938年任宁波防守司令,中将。
    毛  侃:1938年任15集团军办公厅主任,中将。
    吴冠周:1940年任湖南长岳师管区司令,中将。
    陈荣楫:1940年任军令部高参,中将。
    杨绍东:1937年任26集团军参谋长,中将。
    王禹九:1939年任79军参谋处长,少将(后追赠中将)。
    毛静如:1938年任军令部处长,少将。
    王保艾:1937年任79师参谋长,少将。
    徐仙来:1941年任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参谋长,少将。
    於  达:1944年任新疆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少将。
    孙叔轩:1944年任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部军法处长,少将。
    刘祖舜:1942年任军委会铨叙厅副厅长,少将。
    王公遐:1941年任补训处处长,少将。
    童  襄:1942年任忠义救国军广德办事处处长,少将。
    王志鹏:1944年任驻印度总司令部军务处处长,少将。
    林显扬:1937年任镇江要塞司令,少将。
    王一飞:1943年任铅山警备司令,少将。
    王乐坡:1945年任陆军监察处处长,少将。
    许思濂:1942年任航空委员会第三处长,少将。
    (《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严振非文)

六、王皞南

    (1891-1938),楼岙人(今长潭乡)。少时就读杭州陆军小学、南京陆军中学,辛亥革命时,参加敢死队。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2期和陆军大学。任26军军部中校参谋、上校训育主任,第22师3团团长,参加北伐。后任第4师副师长,军事委员会第二处少将处员。1932年,任宁波防守司令(中将)。次年,出资架设楼岙前门溪16洞木桥;出资7000多元,兴办“南兰学校”(以王皞南、鲍兰英夫妻命名)11间校舍。并每年救济贫民约30多户,每户2—4元,其中26年发放200多元。
    1937年“八·一三”抗战,王皞南对宁波港封锁,轮船抛锚镇海港,改用小船拖驳人甬江。一时百舸云集的商港,顿时萧条,许多工厂、码头、公司都将倒闭,得罪“宁波帮”。次年,鲍兰英卒。10月,王皞南续弦,娶住在上海的金娜仙。宁波平安轮船公司经理李耀庭出动棠赛轮,驰沪迎娶。婚后,虞洽卿等向蒋介石控告王皞南,借封港为名欺诈商旅,玩忽军务擅启军港,专轮直驶甬江,违背抗战时军人不结婚通令。蒋介石令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查明严办。12月3日在金华伏法,年48岁。时黄岩有人诗云:“烽火漫天逼海滨,迎亲要塞派专轮;将军毕竟多情种,不爱江山爱美人。”
    (原载新编《黄岩县志·人物》,严振非文)

七、日本侵华究竟给中国造成多大损失?

(内容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