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方言考试题说起
前不久,我区某中学语文期末考试中有一道方言考题,让学生将本地俚语“蜜桶甜”、“猪头三”、“面倒桌上吃”等的意思用书面语来表达。结果,考试结果不甚理想,不少学生都表示不会做。从这几道或隐喻或比喻的考题中不难看出老师出题的初衷,一方面是考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感受方言的独特魅力。这样的题目出现在孩子们都不太爱说方言的今天,不能不让人深思。
如今,随着时代的前进,媒体的普及以及普通话的推广,孩子们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说普通话,听普通话,于是,和父母交流用普通话,上幼儿园、上小学时更是处于普通话的大环境中。曾有报纸报道,在某城市的一所小学中,一个班有近一半学生不会说当地方言,会说的也不很流畅。还有的孩子听不懂爷爷奶奶的话。这表明,普通话已经从公共场合渗透到家庭里了。
正规学校授课、朗诵、书写、交谈都是普通话,那么让孩子尽快接触普通话岂不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抱着这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越来越多的方言地区的家长让孩子从小学说普通话,不愿意让孩子学方言,想当然认为越早接触普通话越早与学校教育接轨,认为方言会阻碍普通话的学习。只有从小发音标准,长大才不至于一口“洋夹土”,因此有一个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很重要。所以,家长让孩子从小就说普通话,为他们将来上学打好基础;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人口流动加速,以后的社会将更加开放,语言、文化、观念将更加趋同。孩子长大后不一定生活在家乡,所以学不学方言不是很重要。家长的出发点固然没错,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方言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进而导致方言的消逝,也就意味着曾经鲜活的感性的语言将被一个个规范化的符号所替代。
方言作为民间最朴素的表现形式,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是一种乡土文化的象征。像不同种类的语言一样,每一种形式的语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习俗等的信息,可以说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里面包含着我们祖先大量的生活信息。我们不难看到,很多艺术形式用方言来表达时,就会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而用普通话就没有那种效果。就我们本地方言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古汉语的元素,而千篇一律的语言会使这样一种地域文化流失,也会让这个世界失去很多色彩。纵观目前各地媒体频频出现的方言类节目,就不失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拯救,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一位教育专家表示,方言是一个区域特征的重要标签,也是地方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作为地域传统文化中情感沟通的载体,它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我们不应该消灭和丢掉的。我们当然希望子女们将它继承,而不是在他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消失。
所以,笔者认为,孩子们在学校和其他公共场合应该说普通话,但在家里不必强求。在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交流、谈心时,如果使用方言,在表达上更准确、情感上也会更亲切。其实,普通话和方言并不矛盾,让孩子学点方言,对于人际交往会有好处,更容易融入一个大环境。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金瓶梅》中人名的黄岩方言解读
- 下一篇:黄岩方言常用字解读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