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临海县即唐永宁(黄岩)县考
摘要:在台州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临海,一个是临海县,一个是临海郡,均为三国时孙吴设立。至隋郡县合并后,合为一个临海,唐时数次合分,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问。其实,孙吴临海和唐以后的临海不是同一个县,吴临海县就是唐永宁县,即黄岩县。
关键词:三国;孙吴;临海县;唐永宁(黄岩)县;考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08(2009)04—0014一05
在台州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临海,一个是临海县,一个是临海郡,两者都是孙吴割据江东时设置。本来,郡与县属于两个不同的层级,是不会产生问题的。但是,由于隋文帝开国后,于开皇三年(583)开始,对整个行政建制进行调整,将原先的州郡县三级建制改为州县两级建制,取消了中间层级郡的建制。开皇九年隋平陈后,临海郡依例被废除,两个临海合而成为一个临海(改郡为县)。开皇十一年,在大固山设立临海镇,不久,又将县治由章安迁往临海镇。正因为这一迁,造成了认识上的混淆,以致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虽然,到了唐朝,又将县(临海)改设为台州,重新分设原郡属各县,但章安县名被取消,辖地转属临海县,而后,更新增了一个永宁县(黄岩),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唐时设立的临海县,其地到底属章安县还是属原临海县?永宁地原先为那个县?问题的关键就在临海镇(大固山)的归属。由此而产生的最早的问题是郡治所在。南宋陈耆卿编纂《嘉定赤城志》,在记叙州治时,因为不清楚临海县与临海郡的关系,提出郡治初“治临海,寻徙治章安”的观点,其谬误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与此同时,则是一些县(黄岩、章安)的历史从而被改写,至今仍没有被分辨清。
本文着重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唐置台州后的临海县(台州府治所在地)是否就是隋以前的临海县,一是三国孙吴所立的临海县在什么地方。搞清了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当会迎刃而解。
一、吴临海与唐临海不是同一县
对于孙吴设立的临海县,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分章安中部(包括今临海西部和黄岩西部)设,这是因为有了台州府治所在地为临海县的先人之见而生的推想,并无事实依据。其实,孙吴设置的临海县和唐后的临海不是同一个县,临海镇(大固山)也不是吴临海县治。理由如下:
首先,从地域看,今台州地域(东汉章安县)在汉本是一个整体,至孙吴才一分为三,一为章安,一为始平(始丰),一为临海。始平、临海均从章安分设。据《元和郡县图志》:“三国时吴分章安,置南始平县。”[1]就地理位置看,始平乃是分章安西北部立,实际上包括今天台、仙居两县。其县境自分设至唐,并没有大的变化。临海县则是分永宁、章安部分而立。《太平寰宇记》:“吴大帝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2](78)临海是合两县部分而立。而《嘉定赤城志》:“太平二年,析章安置临海县。”[3](2)显然是有意避开永宁(今温州),以便使州治迁徙之说成立,其本身便有违史实。现在的观点当本于此。
如果当时所立的临海县地域仅为今临海的西部,原黄岩这一带不属临海,那么其县境岂非太小!并且横亘在章安与始平之间,其分设的目的又何在?即便划章安中部(今临海的中西部)和永宁(今温州)北部设,那么吴时的章安县还剩下那些地方(宁海是划鄞八百户和章安的北部设,当时尚不全属章安)?
其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注引张勃《吴录》曰“临海县海水中生江离,正青,似乱发,即《离骚》所云者是也。”[4]“《汉书·司马相如列传》注引郭璞曰:“张勃又云:江离出临海县海水中,正青,似乱发。”[5]
《南史卷七十八扶南国传》:“晋咸和中,临海渔人张系世于海口,忽见有铜花趺浮出,取送县,县人以送台,乃施像,足宛然合。”[6]
从上可见,临海县当近海。如果以章安中部立临海。则根本无海可近,何来临海之名?
第三,东晋孙恩起义时,郡守辛景在大固山凿堑与孙恩相持,而不言在临海县城与孙恩相持。又据《嘉定赤城志卷第四十辨误》:“盖竹山,《舆地志》:临海郡之章安县西北有盖竹山,山有石室,晋许迈住此。”[3](293)其南之盖竹山在章安县境内,那么大固山亦必在章安境内。而不是在临海县境内。
第四,隋平陈废临海郡时,将郡所属县并入原来的临海郡,不是并入当时的临海县,所以郡废后县治仍在章安。据《隋书地理志》:“临海:旧曰章安,置临海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7](879)县改名,是改章安为临海,并不是孙吴的临海县。此其一。紧接着,开皇十年,江南发生了大规模的反隋斗争,婺州、会稽、吴郡、苏州、饶州、临海、永嘉、泉州、交趾这一带均被波及。反抗没多久就被杨素镇压,但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次年,即开皇十一年,在大固山设立临海镇(在今临海市),设镇是出于军事的需要。作为军事据点,大固山的确优于章安,攻守进退均称便利,也利于对临海各地的控制。设镇后,将县治从章安迁往临海镇,把地方政权交由军人管理,也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能说明那儿曾是古临海县治。此其二。其三,据《赤城集》所载《台州郡治聴(厅)壁记》“隋开皇九年,平陈郡废,则诸县归于临海,镇于大固山,配一千守护其城,临海县移于镇前。”[8]说得很清楚,在大固山只是设镇,临海县治从章安移到镇前,即大固山下。并不能说明大固山原先就是隋以前的临海县治。随着县治的移设,又加上史籍记载的匮乏,我们已经不能确知古临海的基本面貌,因此,隋前的临海县和唐临海县才被混为一谈。
第五,孙吴政权是把章安当作向南扩张的重要港口来对待的,在章安设临海郡,也是为加强对章安的建设和管理,因为当时章安开发比温州(永宁)早,海港条件优于温州。而大固山深处临海郡中部,水道,码头、泊船场所都远远不如章安,孙吴政权怎么可能将郡治设置到这样的地方呢?其后,隋将县治移到大固山,跟废除永嘉、临海二郡,而将之隶于括州(今丽水)合起来看,当权者只是为了巩固对东南方的统治,防犯内部的造反而已,早就失去了孙吴当时开拓章安、向海外扩张的本意了。
第六,从县与郡的命名来看,当是以濒海而名,不是以山名。据《三国志卷四八孙亮传》记载:“二年春二月,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豫章东部为临川郡。”[9]临川和临海,意思十分明确。设立临海县当稍早于临海郡。如果先立临海郡,则县不会重复以临海来命名。此亦证明临海县必然濒海,是以海名,怎么会是以远在内地的临海山命名呢?就连首提郡治迁徙的南宋的陈耆卿,也认为以此命名太荒谬,而将临海山定为在县东北二百五十里外近海的地方。亦有人认为城西的大固山就是临海山,也是不确切的。大固山绝不可能是临海山,据《嘉定赤城志》大固山之命名是因为“晋隆安末,孙恩为寇,刺史辛景于此凿堑守之,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山。”[3](293)如果大固山就是临海山,则孙诜撰写《临海记》的时候,必当提及“本名、或名大固山”,而不会记为“山因溪名”了。因此,郡取名临海,只是就其地理位置而言,绝不会是“以山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孙吴时设置的临海县与唐以后重新设置的临海县不是同一个县。
既然如此,那么也就根本不存在郡治初设临海、后徙章安的事实了。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