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遗存>>正文内容

黄岩三国时期六所寺院考

气势恢宏的新广化寺大雄宝殿

    黄岩佛教源远流长,自东汉到三国吴赤乌年间,台州境内共建寺院9所,其中黄岩就有广化寺、多福寺、宝轮寺、演教寺、广孝寺、委羽山寺等6所,后三所今已废圮,广化寺、多福寺、宝轮寺迄今法脉延嗣。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多种说法,佛教界普遍认为以汉末哀帝元寿元年(前2)为准。1998年,纪念佛教传入中国2000周年纪念大会,很多人肯定了这一说。
    三国时期黄岩境内佛教兴盛,同时也反映了黄岩地域社会安定,人口众多,水上交通方便,文化与经挤发达等信息,当然与当时北方多战乱,很多僧侣避乱南移也有一定的关系。
    今以粗线条将该六所寺院择要记叙于下,与大家一起探讨。
广化寺
    广化寺古称广化院,位于黄岩院桥东鉴村大屏山南麓。据方志记载,广化院初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挖地时得一枚古镜,背有“灵龟”两字。古人视为大吉祥,朝廷赐额“灵龟”。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
    南宋《嘉定赤城志>记,广化寺田产达574亩,山8亩,为江浙最早3座寺院之一。
    明嘉靖年间,广化寺废圮。清顺治六年(1649),僧度音重建广化寺。清乾隆二十年(1755),僧永千与禅恢扩建广化寺殿宇。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释失星主持广化寺,当时有房屋50多间。
    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改革时,广化寺的寺产分给民众。1958年,大屏山下办农场,广化寺殿堂被毁,古树砍尽,法脉一度中断。
    1992年,居士与信众共同发心重建广化寺,于旧址建大雄宝殿,历经六年,修成了天王殿、方丈楼、厢房、斋堂等。
    1997年,新昌大佛寺方丈悟道大和尚考察广化寺,惊叹这所寺院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美,发愿重兴这所古刹。
    1999,黄岩区民宗局与黄岩佛教协会同广化寺管理组礼请悟道大和尚兼任广化寺方丈,弟子释净安法师为监院。重新拟订寺宇规划,经几年努力,于2004年建成气势恢宏的新大雄宝殿,七楹五层,高52.3米,长51米,进深50米,总建筑面积选7688平方米,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大雄宝殿。”
    全寺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玉佛殿、三圣殿、观音殿、念佛堂、藏经阁、方丈楼、东西厢房、斋堂等多达90多间,组成气势宏伟的庞大建筑群。
    二十一世纪初,悟道大和尚圆寂,为了纪念悟道大和尚对黄岩佛教事业作出的大贡献,广化寺于寺院东南角灵山上建悟道大和尚舍利灵塔,其弟子释净安法师继任方丈。
    广化寺地理环境独特,背倚大屏山,主峰形似飞龙下山。寺院四周群峦状如莲花瓣抱拥。寺前有清池可鉴,俗称“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抱。”山门外有钟鼓两山左右对峙,风景奇秀。
多福寺
    多福寺旧称兴福院,位于黄岩茅畲浦洋华严山东麓,三面青山抱拥,环境清幽。据史书记载多福寺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宋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
    明崇祯十三年(1640)寺圮。清康熙十九年(1680),僧昭峰重建多福寺。民国八年(1919)僧授虚重修。清末至民国期间,多福寺在台州佛教界都有—定的影响力,许多有佛缘的弟子幕名来该寺出家求学,学成后到江浙一带寺院任要职,如敏曦法师(清代天台宗四大高僧之一,近代佛教天台宗出访日本第一人),昭三法师(苏州北塔寺方丈),授松法师(天台山高僧,华顶寺住持),授能法师(国清寺名僧),授虚法师(多福寺住持,平湖福臻寺维那,有许多诗词传世),从兴法师(宁波观宗学社研究班毕业,多福寺住持),从山法师(常州天宁寺首座,今仍健在,百岁老翁),静权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静慧法师(国清寺首座)等等。
    解放初,多福寺的建筑尚保持完好,抬梁式结构的大雄宝殿3间,奉祀三世尊,左右翼各有1间,转角盘洞各2间。天王殿3间,内奉祀四大天王。东厢房间为僧房。西厢房6间,其中1间为祖师堂,1间为法师闭关用房,其余均为客房。西厢房后边5间为辅助用房。
现大雄宝殿前,尚有长方形古池两口。石雕圆盘形洗涤槽—个。
    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改革时,多福寺僧人四散,除3间大雄宝殿外,其余房产及土地全分给当地民众。
    二十世纪末,时任台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的静慧法师拿出人民币l0万元资助重兴多福寺,并嘱他的法孙月净法师负责修复祖庭。
    2001年,静慧法师临终时又嘱托月净法师,“一旦因缘成熟,务必修复多福寺。”现任天台国清寺副监院月净法师兼任多福寺住持,并由原静慧祛师的侍者月宽法师常住负责,2000年从民众手上购回部分民房,2008年募资并选场址规划,重新扩建多福寺。2010年新大雄宝殿落成,宽27米多,进深2l米多,规模十分宏伟。
    明万历《黄岩县志》记载:“华严山在县西45里,上有脚虎石,下有石井,井居涧底,其深叵测,沙石坌集,终不填,俗传与长潭通。”志书所说的华严山就是多福寺的后山。
历代来,古人咏多福寺的诗很多,今选录部分于下
晚游   宋·戴子英
古寺深藏夕阳中,赤乌年号认朦胧。
野僧饱饭门高掩,傍月登楼自打钟。
多福寺    王再沂
寒山行不尽,古寺隐中阿。
竹密留烟久,松高引鸟多。
钵云联破衲,石髓涤烦疴。
幽意为谁寄,清风吹薜萝。
游多福寺     侠名
庵坠人散山寂寂,藓路云松自千尺。
樵夫捷径时往来,断蹬荒崖旋攀陟。
夕阳返照重峰东,迭迭落霞风岗中。
买臣长歌又归去,山妻笑候炊烟红。

广孝寺古井残址

    宝轮寺
    宝轮寺位于黄岩院桥镇山北村鸡笼山北麓,与广化寺遥遥相对。宝轮寺初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因寺院四周有观音、鸡笼、四鼓、木鱼、象山、狮子6座峰峦环拥,状似宝轮,寺院即以此为名。
    据志书记载,寺后有—块微透碧色的奇石,每当石面润泽有光,天必有雨。自唐、宋至元代,宝轮寺废圮,仅存遗址。
    清顺治五年(1648),来自天台幽溪下的释岳净重建宝轮寺,并于寺左筑退隐静室,名为“自在轩”。宝轮寺谷幽地僻,松竹掩映,环境秀美,成为县南的名刹。
    岳净徒孙远峰于乾隆年间重建塔院,扩建寺宇,其徒孙庭依接任住持,修葺寺宇。民国二十五年(1936),僧祟阐又重修宝轮寺。
    1958年大跃进年代,宝轮寺被拆。
    1994年,有居士与信众募资重建宝轮寺,首期建大雄宝殿5间,左右翼头两间,由于木头材质湿嫩,1997年加以重修。
    1999年,僧有兴任住持,扩建左右厢房三层各6间,并建有天王殿5间,地藏殿3间,并新塑全堂佛像。寺前右侧有放生池,面积甚大。
    大雄宝殿刻有—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广孝寺
    广孝寺位于黄岩乌岩虞岙(现蒋渔岙),今长潭水库西北侧,三国吴赤乌年间创建,宋治平年间赐今额。
    志书记载,广孝寺毁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后重建又圮,清康熙十五年(1676)僧通应募修,康熙二十九年(1690),释超钖任广孝寺住持,寺院又重兴。
    据虞岙村老人回忆20世纪50年代,广孝寺尚有大雄宝殿5间,两侧厢房十多间,占地面积十多亩。寺前有好多双人合抱的古树,还有一株古樟,树身发空,形如半边亭,村里儿童常在树洞内嬉戏。山门外有古碑与下马石等古迹。
    1958年,长潭造水库,寺院在规划淹没的库区内,故该建筑全部被拆。现今在枯水时期,尚能见到广孝寺的基址。寺址东侧有古井两口,一圆一方口径达一米多。
    据传广孝寺兴盛时,僧人达500多。南宋《嘉定赤城志》记,广孝寺有寺产田607亩,地87亩。广孝寺坐北向南,面对蜈蚣山,虎头山、黄猫山,景色十分秀丽。广孝寺南边十里原有鸿福寺,东北五里有瑞岩寺,都是黄岩地域有名的古刹。
    清·阮培元有诗咏《广孝寺》曰:
    山前水石冲,荦确窘余步。
    去兹三月余,忽忽迷溪路。
    遥寻清磬声,进与枯僧晤。
    窗外绿草尽,筠林留宿雾。
    忆采春初时,花开莺绕树。
    如何转盼间,色色皆非故。
    踌躇感节物,忧怀不可诉。
    万事俱茫茫,虚掷宁有数。
    一笑出荆扉,蟾光峰半吐。
    指点瑞岩山,所恨身无羽。
    尚储他日兴,高宫细嘱顾。
    演教寺
    演教寺古称演教院,俗叫“双鱼寺”,位于黄岩宁溪西北五里的双鱼峰下。寺院地处两峰秀峙间,寺前双涧汇流,寺院面向东南,距村落不足两里,闹静相宜,四周群峦拱卫,景色异常秀丽。
    清光绪《黄岩县志》记:演教寺在县西60里双鱼峰,三国吴赤乌二年建。南宋《嘉定赤城志》记演教院有寺产田177亩、地42亩、山48亩,是台州建寺最早的九所寺院之一。这讯息也反映了唐宋时演教寺的规模及僧众的盛况。
    据传演教寺自南宋以后屡废屡修,明末好多建筑毁于山洪,自此渐衰落。清代尚有大雄宝殿、香积厨、山门等遗址。
    元、明、清的方志均有演教寺的记载,民国《黄岩新志稿》记演教寺已废圮。
    演教寺好多残墙迄今尚存。据当地民众介绍,附近尚有和尚坟五座,寺院大殿基址前原是挺大的院落,现均辟为农田。据传,有一次农民耕田时,黄牛的腿陷入很深的窟窿中,经发掘竟是演教寺的古井。
进山口处有着衣亭等遗址。当地还有不少关于该寺院的传说。上世纪50年代尚有很多双人合抱的古树,今均不存。古人咏演教寺的诗较多,今选录部分于下:
    双重古寺     镜清禅师
    横山偃修翠,宛若双鱼游。
    古寺宅其胜,洪钟夜冲撞。
    春风动鳞髯,浪影摇僧窗。
    释迦解说法,神物久已降。
    双鱼古寺  明·释文谦
    县宰题诗处,双峰秀郁然。
    教来西野寺,碑入赤乌年。
    身世弃尘外,输赢在眼前。
    许逊如有约,款款话逃禅。
注:释文谦系觉慈寺住持,后住持鸿福寺。
    双鱼古寺  元·黄宪章
  山环钳宇翠凝烟,宛若双鱼饮玉泉。
  古壁尚存金佛像,断碑犹记赤乌年。
  蔷薇花落翻经室,菡菡香飘讲法筵。
  好借蒲团松下影,清风一曲鼓虞弦。
    委羽山寺
    委羽山寺位于黄岩城南委羽山古洞前,三国吴赤乌中创建,因地处东仙源一带,也称“东源寺”。据黄溍《东源寺记》所说,黄岩州治(元代黄岩改县为州)南五里有龟山,延佑间无住禅师居之,地方民众敬慕无住大师之风,于元至顺年间重建。至顺二年(1331),黄岩州信女金氏、徐氏、黄氏助资刻木观音大士像崇奉。明永乐与万历年间又两次兴修寺宇,后又废圮。史料记载,后因委羽山寺戒律不严而衰,梵宫易主并入道观。
    黄溍《重迁东源寺记》记载:“元延祜年间,无住禅师居之,州人仰慕师之戒德,元至顺二年(1331)契如禅师‘雅有延待十方云水’之意(历来有接待十方行脚参学僧行为意思),即修旧如新,得土地南陇之半,而迁新址,本邑信女徐、黄氏共同捐钱,塑观音女士圣像庄严供奉,成为宝刹,今名东源禅寺。”
    邑人朱文劭《重修委羽山大有官及诸迹禅记》记载:“而山麓洞前则有委羽寺,寺为三国吴赤乌中建,宫则创建莫考……几历变迁,寺改宫移。”
    据以上两记初步可以认定,委羽山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原址在委羽山洞前,元至顺二年(1331),契如禅师东迁一里之地,改名“东源禅寺。明代方志称“委羽寺”,清光绪《黄岩县志)称“委羽山寺”。
    僧人成宪写有《委羽寺》诗曰:
    龟兹仙观对禅扉,伏钵花开瑶草肥。
    烧药人曾骑鹤去,庙前山僧渡林归。
    委羽山古称龟兹山,从成宪的诗中看出,古代委羽山寺与大有官道观相对相邻,烧丹药的道人与寺院僧侣和睦相处,后来委羽寺衰落,寺院并入了大有宫道观。
    委羽山大有官的道家与佛家很有缘,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陷黄岩,焚毁大有宫,邑人王中立将大有宫迁建到黄岩县城小南门外的印山下,元代至正年间,严中重建委羽山道观。清康熙十五年(1676),印山下的宫观建筑被毁后,黄岩知县张思齐将大有宫迁回委羽山下,印山下的道观转给佛门,改名为天皇寺。
    黄岩三国时期6所寺院的盛衰概况择要介绍于上,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不少事史志记述亦不一,我们所记的事难免有误,恭请诸行家指正。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