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史学会刊>>正文内容

2007年12月20日第4期史学会刊总第七十七期

主办:黄岩历史学会 协办:浙江联化集团有限公司
编委会:王恒正 牟雷欧 池太宁 张永生 王仁文 於仙海 任金玉
主编:王恒正 执行主编:池太宁 本期责编:於仙海

关于临海建郡时之辖境与辖县
——就教于方山、丁锡式先生
■ 池太宁

    为考“汉永宁”事,查《六朝地域社会丛书·临海郡》,见方山、丁式贤同志的《临海郡行政区域的替变》一文,中有“但临海建郡时辖哪些县,记述很不一致:(1)《宋书·州郡志》:章安、临海、始平、永宁、罗阳、松阳、罗江七县。……以上记述,当以《宋书·州郡志》记载为是,其他各说都有讹误。”今查百纳本《二十五史》中之《宋书》,在《州郡志一》中只发现:“临海太守……孙亮太平二年立,领县五……章安、临海、始平、宁海、乐安”,以及“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领县五……永宁、安固、松阳、乐成、横阳”。而同一版本之《晋书·地理志下》中却有:“临海郡、吴置、统县八……章安、临海、始平、永宁、宁海、松阳、安固、横阳。”而“罗江”县,在“晋安郡”条下。
    请教方、丁二同志:您们所据之《宋书》是何版本?两处提到“宋书”大概不会是排印错误,是不是有可能将《晋书》误书《宋书》了呢?但《晋书》统县八,您们的《宋书》只有七县,也不一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所据之《宋书》有误,则推出之结论“当以《宋书·州郡志》记载为是”,又当怎么看呢?
    提供几条资料,供参考。前提是“三国·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设临海郡”,方、丁两位说的“临海建郡时辖哪些县”,当指此时。那么,《宋书·州郡志》:“建安太守,本闽越,秦立为闽中郡。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司马彪云:章安是故冶,然则临海亦冶地也。…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临海是也,南部建安时也,吴孙休永安三年(260)分南部立为建安郡。”又,“晋安太守,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领县五。”下有:“候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
    可见从汉到三国时,今属福建之建安,晋安二郡还均属会稽郡,那么三国末期从会稽郡分出之临海郡与晚四年分出的建安郡,辖境与辖县当怎么划分呢?这么一来,问题大了,临海郡初建之时到底辖境有多大?仅是今浙江之台、温、丽三地区?要加今福建的闽北吗?主要问题出在《宋书·州郡志二》的“晋安太守”:“罗江、男相、吴立、属临海……”方、丁两位说:“晋安郡未建时,罗江县一直属临海郡。”事实上晋安郡是“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分建安立”(《宋书》),他原隶于晚临海郡四年从会稽郡分出的建安郡,那么罗江县只能说公元257-260年这四年中是属于临海郡的,260年以后就属建安郡了。《晋书》临海郡下无罗江,是不错的。
    其次,《晋书》中的安固、横阳二县。按:吴置罗阳县,孙皓改为安阳,晋太康元年(280)改为安固,太康三年归晋安郡。太康四年分安固置始阳县,后改横阳。这两县原应属建安郡,后属晋安郡。方、丁两位对罗阳(即安固)的说法亦自相矛盾,前面说:“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后,将临海郡的罗阳县以山势水流之便划归晋安郡。”后边却说:“安阳县(原罗阳县),辖今瑞安、平阳、苍南、洞头、文成、泰顺县境。”前者在福建,后者在浙江,差之甚远。看来临海建郡时的辖境与辖县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黄岩百姓寻根(一)
■ 任金玉

    中国在三代以前即有姓、氏,“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形成的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基本单位。周朝有大宗小宗,少的几十人,多的几万人,秦汉以来,姓氏混一,《史记》中就不再有别。唐宋以来,为记载氏族历史,出现了谱牒,谱牒亦称家谱、宗谱、家乘,是家族历史和氏族文化的载体。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创立的欧式谱、苏式谱,至今仍传承不衰。八十年代出现世界华侨的寻根热,追根姓氏文化渊源,探索古代氏族演变,也出现了重修家谱热。记录传承氏族脉络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尊重历史记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黄岩现在估计有200多姓氏,笔者估计黄岩馆藏和民间收藏的家谱有200余种,是黄岩人民的历史文化遗产。
    现择要一一简介如下:
    一、宁溪王氏
    始迁祖王从德、字本心、号诚斋,唐咸通进士,初任临海县尉,后为大理寺少卿,唐末梁初从杭州到宁溪定居,为宁溪王氏始祖。金岙有王从德千年古墓,王氏后裔清明有进行祭祖扫墓的风俗。第五世分居宁溪横街、直街、上宅,第九世又建中宅、下宅,同时向外迁徙至仙居、临海、温岭、天台、乐清、温州、绍兴等地。名人有:宋咸淳进士王所、明成化进士王弼、明弘治进士王圹、辛亥英烈王卓、民族英雄王天祥,王禹九、中将王皞南、科学家王琎、王天眷等。王氏行第99个字,每字代表一代,每4个字一句,传今38一40世,其中28—47世行第:彝宪日克、天秩以遵、汝良国敷、匡翼惟寅、尚贤盛大。族谱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1995年又重修共32册,黄岩博物馆收藏一套。
    二、上郑陈氏
    始迁祖陈回吉、字正隆(1694一1781),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种香菇,从浙南景宁后溪迁居黄岩西乡上郑,传今十二代。名人有:清献中学堂校长陈洛东,中将陈荣辑、陈苍正,县长陈荣枞、陈荣桐、教授陈彬福等。1一16世名行:吉必光显、宜尔荣福、公侯卿佐、辅国平康。字行:正德嘉乐、行素守初、佑斯来哲、永绪令谟。1993年由陈福谦主编重修家谱,存黄岩图书馆一册。
    三、乌岩卢氏
    始祖卢植,字子乾,东汉人。第四世卢肆,字国音,任唐府尹。因避福建王审知之乱,五代时从福建范阳来访王方平石室,经过乌岩,遂定居,为黄岩卢氏始迁祖。十世卢琼娶杨岙杨氏,无子,扶杨氏兄十六世杨樗隐之子杨宪文为继子,为杨继卢(杨氏十八世)又一祖先,在原卢氏宗祠中有“杨卢一祖”匾额。29世一44世行第为:俊显盛发、秩礼申仁、忠信收睦、启佑延长。家谱一修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民国三十二年(1943)重修,共15册,黄岩档案馆存有其中5册。
    四、柔川黄氏
    始迁祖黄懋,字志仁,号至德,宋工部尚书,封忠肃公,宋淳熙(1174-1189)年间从福建莆田迁居黄岩西乡屿头,屿头有一支溪水叫柔极溪,故定名柔川黄氏,为西乡王杨黄卢四大姓之一。后有迁居临海芙蓉、椒江家子(今葭滥)洪家大板桥、新前后洋黄等地。名人有:宋台州十大儒之一黄超然,电影《红色娘子军》作曲家黄准等。29—44世行第:奇良永绍、美大昌联、居怀仁义、士志安全。十三世遂初公创修家谱,民国廿四年(1935)11次重修20余册,新前后洋黄保存一套,1998年后洋黄本村重修黄氏家谱。
    五、茅畲牟氏
    牟俸,字伯禄,在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从四川阳陵中峰迁徙黄岩茅畲为牟氏始祖,名人有宋元祐进士牟企,宋咸淳进士牟及,抗元英雄牟大昌,明进士牟贤,清光绪进士牟育,黄岩中学校长牟震西、牟正非等。行第排到76代,其中25—44世为:仁则维同、永锡宣哲、天家望隆、行善再乐、邦国钦崇。传今34—35世。黄岩图书馆收藏有1995年第十次重修《畲川牟氏宗谱》45卷首5卷,共28册.还有1845年、1907年的家谱。《畲川牟氏宗谱》是经过十次重修的非常完整的家谱。
    六、江田胡氏
    始祖胡昉,字定刑.宋景祐三年(1035),任黄岩县令,迁居西乡小坑东济(今上垟东济),第十世胡定刑,字齐修(1212—1273)从小坑东济入赘杨汇(今澄江江田胡)为江田胡氏始迁祖。31—46世名行:国必才富、民惟志端、秉正式法、绍道师贤。字行:君德钦弘、家荣希载、启祚普通、存支世配。家谱明万历年间创修,清咸丰二年(1852)一修,民国三年(1914)二修,民间三十三年(1944)三修。2004年第四次重修,浙江图书馆、黄岩图书馆、黄岩档案馆都收藏2004年重修《胡氏宗谱》二册。
    七、澄江彭氏
    始祖彭宅兆、宋初从福建迁居黄岩方山下,庆元年间(1195-1200)彭泽公从方山下迁太平洞黄(今温岭岙环)宋元之间彭文壹从太平洞黄又迁居黄岩新界,元至正年间(1341-1368)三世彭从善从新界迁居焦坑(今为澄江镇),生育三子,长子彭永坚迁居仪风彭(今澄江仪江村),次子彭永刚居焦坑,三予彭永正迁居澄江风洋。名人有宋·彭龟年、彭椿年两兄弟荣登进士,号“二彭”传为佳话。以彭文壹为一世祖,15—30世行第:兆占利用、豫卜嘉猷、象贤济美、祖德作求。传今已22世。族谱明洪武年间彭秉礼创修,清光绪五年(1879)重修8册,民国九年(1920),第九次重修共10卷lO册。黄岩档案馆保存其中2册。
    八、西城池氏
    池贵,字洪义,宋初自永嘉入赘黄岩王林净土岙张姓,后复姓池氏,为池氏始迁祖。后迁居黄岩西门等各地。名人有:宋进士池从周,清提督池建功,当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池志强等。29世—44世行第:期朝安泰、广进贤良、匡君佐国、敷政发祥。家谱于宋淳祐二年(1142)创修,丞相杜范作序,1994年,第九次重修池太宁主编。浙江图书馆、黄岩图书馆、黄岩档案馆均有1994年重修的池氏宗谱。
    九、璜山任氏
    始祖任誉,字闻道,北宋淳化年间(990—994)从湖州迁居黄岩璜山头,药山还保存始祖闻道公的千年古墓,每年清明时节璜山任氏进行祭祖扫墓活动。后有迁居路桥小稠、上山童、杜岙、双庙、椒江三甲、临海长田下湾、温岭城南大田、玉环、三门等各地,传今35世。名人有宋进士任琎,清武进士任秉钺,当代外交和翻释家任起莘、县长任重、书法家任政、浙江柑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伊森。24—39世名行:景德维守、世纯永昌、敬求祖泽、长发其祥。字行:学师孔孟、绩绍伊周、丕显谟烈、文武厥猷。家谱在宋宝祐元年(1125)创修,民国九年(1920)重修,6卷12册,2000年第七次重修各地支谱共18册。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1920年璜山任氏宗谱全12册,黄岩图书馆、浙江图书馆、黄岩档案馆收藏2000年重修其中5册。
    十、上渚汪氏
    始祖汪彩庵,宋淳熙丁未(1187)进士,嘉泰元年(1201)从新安(今安徽歙县)迁居浙江桐乡,水土不服,开禧二年(1206)复迁黄岩上渚,十四世汪昌寅在明仁宗时从上渚迁居西门东路。22—37世字行:继起允贤、祥光丕则、济美承恩、绵长祖德。名行:纯臣宣治、硕彦增庸、扬名锡庆,晋爵侯封。家谱清道光二十年(1840)创修,清光绪已卯(1879)二修。民国三十一年(1942)三修,2003年进行第四次重修,如想查阅汪氏家谱,可以到上渚、东路向汪氏借阅。

茅畲战事回溯
■ 虞敏行

    南宋景炎元年(1276)11月,乡民牟大昌组织义兵抗元,战死于城北黄山岭,元军穷追不舍,步溃败的义兵后尘掩杀大昌一族,无数生灵涂炭。大昌以布衣响应文天祥起义抗元,是为赵宋王朝的“勤王”之师,大昌死后300余年才有乡贤牟西崖在浦洋水口盖了一座小庙,奉大昌为“保界神”,接受村民香火。
    明嘉靖35年(1556)2月,日本海盗从临海(一说从沙埠过茅畲岭)入茅畲,官兵在下街的“大宗祠(牟氏铁骑庙)”左边与之混战,惜无援兵而败,阵亡百余人。
    清咸丰至同治(1851-1861)年间,茅畲民团头目牟以南(出身于武举世家,身材魁梧,膂力过人,能开百石弓箭),祖父则培任守御千总,奉檄办团练,招兵买马,组成地方封建武装,对付造反者。1854年,乐清武状元矍振汉响应太平军聚众造反,部下邬岳周被官兵打败,与十几人一起逃到茅畲与乐清交界的石狮坑,被牟以南团兵擒获,解县杀害。以南受知县表彰,赠匾曰:“众志成城。”1861年黄延煊在沙埠岐田立寨。官兵剿捕失利,以南引导游击林台三从茅畲岭上抄岐田村背后的山岗小路偷袭,黄延煊猝不及防,逃到马家寮,被一团勇生擒,处“五马分尸”之刑。这一年的十一月廿三日,屠敖三怒喊为首领黄延煊报仇,率大队人马杀进茅畲。团丁在行宫前待命,下街头置火炮迎战,战斗激烈,团丁难以抵御,则培之子建标逃到东边上墙头,被屠敖三以“蟹钳阵”包围,斩于蔡桥头。次子锦标负伤被俘,下落不明。牟则培损子折丁,银库(当店)被劫,悔恨交加,仰药自殇。同治元年(1862)正月十七日,屠敖三内外勾结,明火执仗,再次来茅畲泄恨,则培遗宅毁于一旦,数百间民居也化为灰烬。五月八日,以南在小里桥办善后事,被屠侦悉,分三路突袭杀牟以南。
    上世纪20年代,茅畲和平田一带十三个村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出没着浙南三五支队。抗日战争中,日本飞机因轰炸灵石中学而误飞到将军殿的石塔上空盘旋,然后转飞宁溪瞎投了一颗炸弹,烧毁了一些民房炸死了无辜百姓。
    1948年,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把国民党浙东山区的反动势力基本摧垮。设在茅畲沙岗头樟树下“乡贤祠”的伪乡公所,日里有两个背枪的“守防班”在门口站岗,两个荷枪的在碉堡周围巡视,但一到夜晚,伪乡公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冷鬼庙”。“三五支队”拣了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来到沙岗头,轰然推倒了炮台,拔除了周围的防御工事.把竹篱一堆一堆点燃,熊熊的篝火化作红透的旗帜,迎接东方黎明的曙光!
    1949年5月,黄岩和平解放。12月,土匪策划头陀、乌岩区中队叛变。头陀叛军经过北洋的净安寺、茅畲的多福寺,不过是一个吃中饭的时间,地方上少数人就蠢蠢欲动,个别青年盲目参加叛军,为虎作伥下山搜索我党情报,被民兵抓获。还有一股海匪逃蹿时经过茅畲,知浦洋民兵有武装,在村后的金刚肚山上喊:“我们是黄仙金部队,民兵必须缴枪!”结果他们被解放军62师消灭。

千里迢迢谒忠魂
——山东潍坊牟忠祥一行来茅畲寻根觅祖
■ 虞敏行

    11月14日,茅畲牟氏后裔牟永道等到黄岩客运站迎来了山东省潍坊市牟忠祥等三位客人。他们是互联网上搜索到十二世纪七十年代黄岩抗元英雄牟大昌之“魂”的。宋元鼎革之际,茅畲牟氏八世孙牟大昌于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初二日率数百乡勇雄纠纠地来到城北黄土岭,阻击元兵,战败阵亡,为台州的历史画卷写下浓重一笔,今年正好是七百二十二周年。潍坊市牟忠祥等在网上发现“牟氏宗亲网(www.msaw.cn)看到牟大昌事迹,便魂牵梦萦,千里迢迢从山东找到浙江沿海的台州黄岩西乡茅畲拜谒忠魂。出于客人意料的是东道主不仅到车站迎接,还受到牟继法等企业家的热情招待。饭后,领客人登上西边大田山的“十八圹”,参拜大昌墓并大昌庙。因事先有约,几天前雇了两人,清理了墓碑周边的柴草,凸显出大昌墓碑。大家怀思古之幽情,向大昌墓行三鞠躬礼,然后由笔者介绍大昌的抗元事迹。大昌有知,当含笑九泉。

清末民初诗翁柯骅威
■ 管先进

    柯骅威,字辅周,桐屿人,迁邑城横街。清光绪23年(1897)拔贡生。在京结识康、粱,痛感国弱民穷,拥护维新,同情“六君子”,失败后归家。33年(1907)任陕西乾州通判,丁父艰回里。民国20年(1931)受聘分修《光绪台州府志》。诗风尚白居易、陆游,多纪事诗,时誉为诗坛之冠,今选录二首于下:
    民国12年(1923)八月七日,大风拔木坏村舍,沿海洪潮冲决张塘以东海堤,漂没田庐人畜无算,十一日又大风。因作《飓风叹》曰:

    神州板荡厄阳九,天人同醉山中酒。
    作孽难言上帝仁,赈灾半入贪官手。
    申年溢洪潮(注1),潮头滚滚打窻牖。
    戌年泛洪水(注2),水势滔滔怀山阜。
    今年风伯连作威,是何奇灾古未有。
    崇墉屹数仞,电掣雷轰石亦走。
    乔木大十围,龙颠虎倒根株剖。
    寺塔飘摇砖乱飞,楼船倾覆索如朽。
    生者无屋死无棺,浩劫茫茫向谁咎。
    我欲倚剑问苍天,天胡不言空搔首。
    呜呼!天胡不言空搔首。

    民国十五年(1926)十一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福建,北军周荫人部从延平败退,闻黄岩富庶,有油水可捞,27日从南门进城,驻城隍庙、财神殿、西园庙等处,拉夫索饷,百般苛求。令邑人心惊慌,挈家眷,携行李“逃乱”。乡民裹足不敢进城。县知事江恢阅穷于应付,邀县商会设法招待,又请士绅林啟人等犒劳迎送以维持秩序,民间免遭抢掠。“北佬(注3)”开拔,跟踵而来的有奚军,耒军,卢志侃军,李维翰军,李价人和唐大钊等部队。地方士绅办理陆续过境的“兵差”,执事们忙得应接不暇,累得头昏眼花,历时三个月才得安定。柯有《闽军过境》诗曰:

    江城落日大旗开,债帅纷纷索饷耒。
    哿兮富人逃乐国,危哉明府坐簃台。
    老翁瑟缩踰垟走,少妇仓皇键户转。
    寄语周郎前破敌(注4),莫教马首向东回。

    参见《小丹邱诗存》。
    注释1、申年,民国九年(1920)庚申
    2、戍年,民国十一年(1922)壬戍
    3、北佬,军阀部队,兵如匪。黄岩称“北佬”
    4、“周郎”指周荫人


鸬鹚盛会
■ 谢官宇

    鸬鹚:水鸟,俗叫鱼鹰。羽毛黑色闪绿光,能游泳,善于捕食鱼类。用树叶,海藻等筑巢,渔民常用来捕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院桥镇沙门店村的“丁家”(上、下丁家两自然村)乡人,素以养鸬鹚捕鱼为业,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晚清至民国初是最兴旺时期,约有三、四十户。解放前后,还大有人在养。近几年来,近水域鱼类锐减,养鹚户无利可图,纷纷转业。今“丁家”实有养鹚捕鱼者仅二户了。
    兴旺年代,每年夏、秋两季,有两个盛大的鸬鹚会市:一是初夏的农历四月廿三,是永宁乡主寿旦庙会(沙门店村),二是秋季的农历八月十九日,是横经禹王庙的白鹤崇和大帝的寿旦庙会。既是神明寿旦,就有戏班来演出。为庆祝丰收年、太平年,家家户户办戏饭。鸬鹚户迎来四面八方的鸬鹚客:有台州六县来的,有从江苏苏州、江西、安徽等地来的。他们带着自养的鸬鹚,来参加这个盛大的鸬鹚展销会,成交买卖。客人分别食、宿在各自的结对户,有过一宿留餐的,有过二、三天的,他们带回自己新换的乐意的鸬鹚,也带回丁家人热情好客的深情,踏上归途。老鸬鹚户丁海正说:“有一餐人客多,三只二尺二的大锅饭吃得精光。”远处的鹚客只晓得黄岩有个“丁家”,他们听到操黄岩口音的鸬鹚捕鱼人,就亲如家人般地招呼,“丁家人来我家住几天吧!”
    鸬鹚的价值,大跃进年代,一头健壮的黄牛只能卖45元,一只上好的鸬鹚能卖1500元。一只好的鸬鹚,一次能用嘴衔来36斤重的大鲤鱼。它是用下巴下的划赘,给大鲤鱼戏拖上来的。现在的鸬鹚价,好的也卖600元一只。养鹚户忆当年,甜甜的馀味眷恋在心中。

考察杜丞相陵园活动小记

    12月16日,历史学会、区文化研究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黄岩中学三方联合组织赴宁溪牌门村杜丞相墓地进行调查考察活动。
    上午九时,各方代表共三十余人到达牌门村,听取了沈雷同志文化工程办公室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介绍、池太宁同志杜丞相陵园四建四毁的历史情况介绍、张文生同志红十三军在宁溪的活动及其遗址介绍之后,进行实地考察。
    代表们首先考察了杜丞相墓牌,民国四年重建杜墓碑记的残石及另一残碑,民国四年重建的墓道牌坊柱石及其他部件等,再走过墓道遗址,来到墓地,考察了墓台基石,碑石基座,以及墓地的周围环境等。在考察过程中,有当地八位老人及村书记、村长等与代表们进行了详细深入的交谈,特别是几位民国四年重建的杜墓、墓道目击者的介绍,细致生动,令人如身临其境。代表们带回了许多照片和文字记录,满载而归。
    下午又参观了红十三军纪念馆、圣堂殿、天香堂、宋井、宋代建筑等,至傍晚尽兴而归。
    这次考察活动,承蒙牌门村干部群众的热情接待和无私帮助,以及黄岩永宁江治理工程指挥部、黄岩中学的支持,才得以顺利进行,特表示衷心的感谢。从中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黄岩城乡各界对重建杜丞相陵园的共同期望和迫切要求,代表们一致表示要为重建杜丞相墓献计献策,尽心尽力。
(学会宣)

元未明初黄中德《杜清献祠记》摘录

    公薨时,上为辍朝减膳者三日,寻赠少傅,谥清献。赐以上公之服及饭,含龙脑、水银、郴饭以敛。有敕还葬于本县靖化乡黄杜岭之原。明日,上率百官设祖帐于东门之外,亲述文以祭之。复出内帑银绢三千两匹,左帑所赐如之,即其山为造五风楼,及封塘、坛陛、翁仲、祠宇,象设之物莫不各具。乃以境内鸿福寺为香灯院,俾供洒扫。神道有碑,祭祀有田,燕祭以时,若是先朝加殊礼于丞相者,可谓厚矣。
    至元丙子,岳燹荐更,杜氏子孙浸凌,而寺日强盛,由是坟墓不治,祠宇倾圮,碑识无存。赐山土田,寺僧奄为已有……今杜生回者,丞相六世孙也,年最少而贫又特甚……生即自奋励,日以观复先业为事。吴元年,大兵南下,总戌朱公(亮祖)过而怜之。即窜诸豪右,仍命有司还其旧物,而寺僧终以顽傲拒命。洪武元年六月,佥浙江提刑按察司事熊公鼎,实来下车之初,问民疾苦。杜生回首白其事,公一见抚几叹曰:“先贤之故,岂不在我。”乃以其事属之州长官唐候,某侯承命.即集其乡之长老里胥,讯状无异词,遣五伯追呼。凡浮屠之顽,不率化者诣公所,公面谕以祸福,不施棰楚,而寺僧咸叩头谢罪。归其田若干亩、山园若干顷,而退既乃命州属官某等,即其故址,重建祠宇,以奉祀事。仍以杜生回一人,掌金谷出人,以为永久计,他子孙不与焉。於是州之人士,莫不感戴忻忭,愿纪其事於石。

讣 告

    本学会会员,卫生局退休干部陈敏正同志,因患癌症,于2007年11月29日去世,12月2日我会赵康龄、王恒正、管先进、刘志杰四同志代表学会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