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橘与茶
也 谈 橘 与 茶
徐建国
打开编辑部寄赠的《中国果业信息》,龙力教授的一篇谈柑橘与茶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目光。他从橘、茶起源、分布、历史等的同源性,谈到了茶文化的深厚积淀,橘文化的少人问津,感叹不知道屈原《橘颂》之咏物喻人的大有人在。在这里,借本刊一角,接着龙教授的话题,也来谈谈橘、茶及橘文化。
与茶相比,柑橘类水果与人类的进化历史要比任何其他农作物来得更为悠久。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最早接触到的食物不是需要蒸煮的粮食,也不会是需要烧烤的肉食,应该是直接可以食用果腹的水果。其中,作为与人类繁衍生存最适生态环境相同或相似分布的柑橘类植物,其酸甜多汁美味适口,青黄杂糅赏心悦目,小乔木或灌木更是唾手可得,很可能使其成为人类最早享用的美食之一。诚然,随着人类的繁衍,人口激增,生存区域的扩大,气候的变化,包括柑橘类在内的水果由于耐饥性差,不耐长期存放,不能满足强劳动的果腹需求,尤其是火的应用,使之逐渐让位于肉食和粮食。但是,从有记载的国内外历史看,柑橘类水果仍然是人们食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一个物种进化早期就为之广泛利用的食物,按照现代生物学的原理,其遗传上有着相互适应的趋势,“柑橘全身都是宝”或许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一道理。你看,它由多刺长刺向少刺短刺无刺、小果向大果、多籽向少核无核,以及更为甜酸适口的变异,无不是柑橘类植物在不断适应以满足人类需求的表现吧。
橘与茶,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凡逢盛世,包括柑橘的水果产业与茶产业必然兴盛。从汉代的上林苑,到唐诗宋词中大量的歌咏柑橘的诗篇,足可为之佐证在社会富足使其受到的青睐与重视。作为农产品,两者都不是刚需的产品,只有在人们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有尝果品茶这样更高层次的食物需求。而柑橘类水果种类、色彩、形态、风味的多样性,与人类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时令化的要求相吻合,这也是柑橘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的缘故了。不说别的,茶中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茶、安溪大红袍……这些名茶的运作,也可为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柑橘品种提供许多启发。
茶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茶多酚和黄酮含量等功能性成分的深入研究,茶加工产品的多样性,名品、名牌的宣传等为茶叶产品的消费发展带来了活力。我们需要对柑橘与人类营养药效有更为深入的研究,柑橘产业也应以精品、品牌为抓手,改“扁平”的价格体系为“立体”,促进柑橘产品的差别化消费,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文化是农作物文化研究中最为深入的,有许多值得柑橘业者学习借鉴的地方。近些年来,各地围绕橘文化做了不少工作,如柑橘文化节、橘花节的举办,柑橘博物馆、博览园、咏橘诗碑、咏橘长廊、观橙长廊等的建设。我们的祖先一向都把柑橘类植物视为珍贵的果树,把它们的果实作为贡品,在它们的身上也堆满了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研究,去发扬光大。
作者:浙江省柑橘研究所
原载:中国果业信息 2012年第5期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林昉与《田间书》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