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概况>>正文内容

黄岩人文历史纵述

二、历 史 的 鼎 盛

    黄岩历史上鼎盛的时代是南宋,这简直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南宋不是风雨飘摇中的半壁河山吗?朝廷昏庸、奸臣当道、战事连年、民穷财尽,会有黄岩这世外桃源吗?信不信由你,我们《史话》凭史实说话。
    据《万历黄岩县志》,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黄岩有“主客户六万八千八百九十八”。过了不到100年,“元至大四年(1311),户四万九千二百九十一”,其中还包括北人的63户。人口的锐减是宋末抗元遭到大屠杀的结果。再过100年,到“明永乐九年(1411),户三万四千八百六十二”,这是明初因方国珍而两次人口大迁出造成的。分县后“弘治实额”只有户11129。可见南宋时户近7万之多,是宋、元、明三代的最高纪录。
    朱熹在著名的奏状中称:“臣体访到本州黄岩县,界分阔远,近来出谷最多,一州四县皆所仰给,其余波尚能陆运以济新昌、嵊县之缺。”进而断定“黄岩熟,则台州可无饥馑之苦”。民以食为天,黄岩是台州粮仓,食丰则民必安矣!
    再看林昉的《柑子记》云:“高宗宅钱塘,始锡贡台柑。……钱氏(吴越王钱镠后裔)……始广柑贡。……谢氏(道清)为后,……亦进柑。……当是时,台之乳柑遂为天下果实第一。”“方钱氏、谢氏收柑时,为楮(钱)动以万计”,“断江,地余四里皆属富人。一亩之园可二十本,值铜钱十万”。橘农富得流油了,于是柑橘栽培大发展,从中心断江一直到方山下,品种也多起来了。
    当时,食盐也是重要的经济收入,黄岩迂浦盐监设在今温岭新河的南鉴,为浙江五监之一,管理临、黄两县盐政。这个“迂浦监岁纳盐三万五千石”,销台州之外,还及越、处、衢、婺各地,除了杭嘉湖下三府之外,上八府⑤都吃黄岩的盐。这笔收入相当可观。
    粮足钱多,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黄岩怎会不成为南宋都城临安的“辅郡”中的首县呢?宁溪、乌岩等古镇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一条中流清泉、大路走人、小路走牛羊的宋街至今还在炫耀着当年的繁荣。
    人类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丰衣足食之余,必求发展。要发展,必先仰于文化,而文化则赖于教育。宋代始设县学,这是与文庙合而为一的“学宫”,但官办的学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于是又出现了民办的书院,如江北杜氏的樊川书院,柔极(屿头)黄氏(黄超然、黄中玉)的柔川书院,宁溪南山王所的南峰书院等等。学校这种文化工厂的产品则是人才,从私塾到书院反映了人才的培养从一家一户地单干到上规模的群体,这可是一种飞跃,其直接效应就是人才辈出。
    走科举之途是封建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考中进士是人才脱颖而出的表现。南宋153年中黄岩有名有姓有据可查的进士有182人,明朝277年只有57人,清朝268年仅18人,各朝总和还不如南宋一朝。这些进士中走出了右丞相杜范、工部侍郎王居安、编著《资治通鉴纲目》的大史学家赵师渊、官秘书少监著《检验尸格》的徐似道等等名人。
    不走仕途、“不肯作举子业”而成才的,当更令人刮目相看。大名鼎鼎的首推“江湖派”领袖布衣爱国诗人戴复古,以及以他为首的戴氏诗歌家族。还应推崇的是:我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的作者陈景沂,《宝庆本草折衷》的作者、名医陈衍,当时台州十大儒中有讴谣车若水,留下著名的《脚气集》;柔极黄超然留下《地理撮要》等,均为传世之作。这些都是在“仕途经济”的儒学之外,注重实用、关切民生的真才实学,是掩埋不住的科学之光,更为夺目耀眼。
    那么,这与当时全国形势不相协调的畸形繁荣是怎样形成的呢?难道真的是康王赵构(南宋高宗)南逃时曾经过黄岩所预示的天意吗?其实赵构到黄岩只留下正月半夜放橘灯等许多传说而已。认真思考起来黄岩有主观条件上的必然性,也有客观上政治形势的偶然性,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黄岩的繁荣应当是必然的,从政治、文化角度考察,却是特定条件下的偶然。
    远的不说,从唐末五代吴越国开始,奠定宁溪基础的王氏大族、乌岩的鼻祖卢氏大族、五部的郑氏、上林的林氏、南塘的戴氏、清陶的陶氏、路桥的蔡氏、桐屿的於氏、璜山头任氏、方山下娄氏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外来人口,他们对黄岩的经济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人口及其素质上为今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再说,从吴越国到北宋,这里没有硝烟,北宋167年中与西夏、辽的战争都远在北方,除了后期方腊余部吕师囊起义波及黄岩之外,可以说没有什么战事。没有战乱的地方当然外能“招民”内能“安民”,但民多了得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于是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发展生产。黄岩占有“地利”的优越条件,加上吴越国十分重视农耕,大兴水利,从城关到温岭江厦的这条南官河就是这时候开挖的“浙东小运河”,有了这条主干河道,温黄平原才形成水网,有了这水网,水稻才能丰产以使“六县足”。北宋元祐时浙东提点刑狱公事(提刑)罗适又在黄岩疏浚南官河,改埭为闸,建造了蓄泄两便的石湫、永丰、黄望、周洋四大闸,水利技术进步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南宋淳熙中,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朱熹以其以民为本的远见卓识上疏:“惟水利修,则黄岩可无水旱之灾,黄岩熟,则台州可无饥馑之苦。”其实罗适管刑狱、兼及农桑,朱熹管赋税财政,兴修水利本非他们的“份内事”,但他们都为黄岩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治国必治本,在以农业为本的时代,治本必重农业,而水利则是农业之命脉,人民安居乐业的命脉。凡有远见的统治者都谙达治国必须良性循环之道:安定则民附,民附则繁荣,物阜民康则民心归附,社会终能蒸蒸日上。正是他们的业绩改善了黄岩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发挥了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从而奠定了繁荣的基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要说偶然,则在于政治上的客观原因。南宋小朝廷定都于临安,南宋的主战场在北方江淮一带,战争对粮食的需求更刺激了大后方的农业生产,离临安较近的“京畿之地”对这种需求的反映必然特别敏感,黄岩的经济因此发展到顶峰。也因离都城较近,赵宋皇室和大量中原人士涌到了浙东南,黄岩西桥赵氏、柏山王氏、土屿张氏、上桥陈氏、中岙解氏等等都是这时候来的,宋黄子约《黄岩大家录》所谓:“宋室传来十八家,左陈柔极派来赊。潘林於马裘毛盛,戴杜朱彭孔葛车。”赵氏皇室第十八支以及各姓后来都形成黄岩大族。这是历史上第四次人口大迁入,进一步推动了黄岩经济文化的发展。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对黄岩在精神领域中的巨大影响。朝廷为了救灾从江西将他调来派到两浙东路,来浙东恰恰又看中了黄岩,看中了江北的樊川,两度驻黄,又讲学、又著书立说,形成了以杜家村杜氏几代人为主的朱子七大门人,朱子学派在黄岩可谓根深而叶茂。朱子不仅在理学上,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上影响了黄岩,“及文公以行部至,彼都人士北面得师,遵诲而南,蔚为邹鲁”。⑥“宋南渡后……名人才士、勋业文章骎骎焉,与上国等。二徐(中行、庭筠父子)首得安定之学⑦,倡道学之传,既而晦庵朱氏绍伊洛正传⑧,驻节于兹,传道受业者几遍大江之南,而黄岩为独盛。师友渊源益濬而深、益扩而大,家诗书而人缝掖,宛然邹鲁之遗风矣!”⑨
    应当看到同时还有浙东学派、永嘉学派的影响,他们反对空谈命理的务实精神符合形势的需要,颇为打动人心,加上陈亮来台、唐仲友驻台,特别是永嘉叶适与黄岩的密切关系,对思想界的作用亦颇为深远。
    政治、文化上的客观因素使黄岩得“小邹鲁”之美誉,成为文化之乡、礼仪之邦,与经济基础交相辉映,终成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黄岩人特有骨气,“宋亡……其民皆结垒自相战守,力尽则阖门就死而不辞。”想当年,身为小小县尉的杜浒竟能率四千勤王之师赴京靖难,终成文天祥的臂膀而为国捐躯;牟大昌、天与叔侄明知必死,仍以数百孤军拒元兵于黄土岭,誓与乡土共存亡。他们的浩然正气长耀于茅畲“七将军庙”,也长耀于黄岩的大地上。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