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草席
草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的一生就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床上与草席相伴。黄岩打草席的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已相当普遍。到明代,黄岩百姓打草席、编草鞋、织草帽、草篮这一门传统手工艺,已成为他们主要的副业生产和经济来源。解放前,黄岩生产的草席在上海、宁波市场上颇有名气,甚至出口东南亚等地。
草席的主要原料是席草和络麻。席草古称“蔺草”“灯芯草”,属灯心草料。茎圆而长,高四五尺,绿色如细线状,有圆横断面,其外观恰似叶,中有白髓,叶则在茎之基部,呈鳞状,无寻常叶。夏日茎之上部侧生花梗,分歧甚多,各缀以花。花小,披六片,黄绿色,有雄蕊三枚、雌蕊一枚,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在黄岩,席草都采用无性繁殖方法栽植,就是用母株(丛)高割的方法来留作种苗。其种植一如水稻,寒露前将田注水翻耕,霜降前分秧移栽,立春、清明各施肥一次,至小暑边即可割取,本田全生育期两百六十天左右。因席草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收获后尚有大量的根、茎残屑遗留在地里,需经2—3年后才能腐烂,会产生许多还原性的有害物质,毒害根部生育,故都与水稻轮种。有一则农谚云:“一年种席草,二年种度(大)稻。”
席草的品系有长种型、中种型、侏种型,在形态上差异不很明显,不为人们所重视。席草种型在解放前无人问津,群众自发调换、品种很乱,大部分为侏种型。草短、下粗上细,品质差,也有少量中种型。1957年,桐屿庵福堂阿云师(尼姑)从宁波回黄岩,带来鄞县席草种,在当时的桐屿、焦坑等地试种,受到农民欢迎。后供销部门组织力量从鄞县大量引进中种型草种推广,逐步取代了侏种型草种。中种型品系株高120—135厘米,茎粗细均匀,开花少,草茎软硬适中,弹性好,适合加工中高档草席和其它草制品。
席草有粗草、细草之分,细草织席,粗草搓心,各有用途。然粗草仅占细草的百分之二三。又有一种曰“龙须草”,茎较细草为小,产于西部山涧中,不须人工培壅,每采以织花席之需。席草的生长期间要勤管理,若遇干旱要勤浇灌。夏天的雷雨大风,造成席草成片倒伏,要及时收割,否则上有太阳晒,下有水蒸,席草容易发黄、发霉腐烂,一成难收。收割的席草,若遇到好天气,如能一口气晒燥,织出的草席成色好、美观,价钱卖得也高。席农除种植席草外,还有咸草、马兰草的种植。
席草的病害主要有黑斑病、纹枯病、日灼病,发病轻重与六月中下旬的天气变化和水肥的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如水肥管理恰当,高温期勤灌水,后期控制淡肥,浅水勤灌,在通常情况下,病害不会严重,不须防治。它的主要虫害是席草螟、白螟、粘虫、避债虫等,以席草螟为最,其幼虫食下部草茎,造成枯草,重的损失率可达20%以上,用呋喃丹、乐螟松、1605等高效农药防治,可控制其为害。
每年七月,是农户最忙的时候,男女老少各有分工,无一闲人,人人忙于割草、晒草、理草劳作,有时忙得吃饭都顾不上。年轻力壮的男人,天刚亮就到席草田里去割席草,他们把割下的草打捆,挑到晒场或田头地边把草成扇形撒开晒干。老人、妇女将席草按长短分类,把最好、最长的草由妇女掰成两半,用铁制席草刀将席草穿心而过。用另一只戴着草席箍的母指顺着刀口下方被穿过的席草缝伸进去,用另外四指抓紧,然后拿刀往前伸,拿席草的手往后拉,将草撕成两半,称为“掰席棵”,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技艺,它关系到草席的质量。
掰好的席草称为草丝,农户要将其根部的草衣在地上拍打干净,才可拿去编织草席。草席编织是以席草作为纬线,麻或苎纺成的线作为经线,或称为“缨”,就是把麻放在石墩上用大木棰用力捶打,使麻变得柔软,用麻丝拍把麻丝拍干净,利于纺线,有了麻丝或苎丝才可开始打草席。打草席用的工具叫席床,由两人一起操作。先将“缨”根据草席的宽度穿入织机和织箍之间,然后一人在左持木制的席筘,其中有筘孔、经线从中穿过,用来将席草压紧到席机上。另一人在右,持“箍添”,这是一根长约一米五六,宽约四五厘米的竹制添草工具。两人虽然分工不同,但工作时要十分配合。筘有单筘、双筘、板筘、花筘等,它可以织出不同花色品种的草席来。一张草席一般需要草丝三四斤,“缨”四五两。草席打好后,将它从席床上取下来,用手工去掉毛边,将席草搓紧、清理,称为“排席”,并将打好的草席按100张为一单位捆好,称一件。
草席的规格很多,有22双、24双、16双等16种,其制品有床席、枕头席、沙发席、座席等。其编织方法以木制席床、手工生产为主。草席还有硬席和软席之分,硬席以黄麻、苎麻或纱线作经,席草作纬、质地柔软,便于卷筒,多作床席。软席用席草或咸草织成片,有润幅、织花等品种,可裁、可剪、可卷、可折,多作沙发席、枕头席、座席等。用手工编织的草席精密,且光滑挺括,质地柔软、吸汗性强,便于卷筒,既不霉变,又不生夷(音yi,会爬的小虫),时间越长,色泽越好。
黄岩席草的种植,和草席的生产时有起伏。在民国期间有2000亩—3000亩,每年打草席数在十万张左右,运销宁波、上海、福建等地。1933年,当时的黄岩全县有打草席户1.1万户至1.8万户,每年打草席三十万条以上。抗战期间,海口被封,销路大减。抗战后,因国内销量逐渐增多,席草行业又渐复兴,1947年有席床六百多架,年打草席十八万多条,销往南洋等地。由于席草的重点产地在当时的院桥、路桥两区及澄江区南部的一些村庄,桐屿、横山头、店头、葛岙、下洋山等地打草席的人数最多。
解放后,席草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但因受保证粮食生产和市场价格的调节,曾出现过两次起落的过程。第一次,在完成土改后的1952年,席草面积由1949年的3200亩增至4000亩,1953年扩大到5039亩,1954年猛增至10014亩。后来为保证粮食生产,席草面积减到四千亩上下。1959年—1963年,因粮食大幅度减产,人民吃粮困难,其他经济作物都为粮食生产让路,席草面积减少到一千多亩。1964年后,随着一些农业政策的调整和粮食生产形势的好转,席草面积又恢复到四千亩左右。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席草生产和草编业发展很快。1980年席草种植面积由1979年后的3776亩,扩大到6472亩,供销部门收购的草席由上一年的56.5万条猛增至116.77万条,增加了一倍。1981年,席草面积更扩大至9464亩,这年供销部门收购草席107.46万条(不包括各地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的收购数,实际销售超过150万条)。由于这一年草席畅销,收购单位多销量大,一些经销商只顾赚钱,不守质量信誉,造成草席滞销。草价,席价暴跌,导致1982年、1983年席草种植缩减至三千五百亩左右。1984年后,吸取了教训,经过整顿,逐渐恢复了黄岩草席在国内外市场上信誉,重新打开了草制品销路,使席草生产和草制品加工业恢复生机。1985年后,席草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9000亩。1987年在店头、桐屿、沙埠、院桥、鼓屿等地建立了席草出口商品基地,发展创汇农业。1987年,收购外贸染土席草106吨,出口席草70吨,提花席6180条,平板席1500多条,彩色草帽4万多顶,创汇30多万元。1988年出口席草34.2吨。
随着时代的发展,草席工艺由手工开始进入机器生产。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引进了自动织席机,主要生产纱经席,枕头席。院桥等乡镇企业曾引进麻经席编织机生产,因质量还未完全过关而停用。直到现在,麻经席仍以木质席床手工生产为主,而枕头席、沙经席大多采用编织机生产。今天,会手工打草席这一工艺的人也逐渐减少。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