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多英杰 清风逾百年
——久被遗忘的乌岩短垟俞氏家族
俞树棠书法。
长潭水库建成后,乌岩沉于水底,繁华了近千年的古镇变平湖,苍山变浮岛。一些大家族星散于祖国乃至世界各地,其子孙秉承先祖的家训家风,在他乡茁壮,但不忘自己的根,短垟俞氏便是其中一个杰出代表。
从长垟进入库区直到路的尽头,对岸便是短垟。短垟大半沉没于水底,只有后门山、烟酒山、钱家山仍半露于水面。山上繁茂的林木覆盖着当年人迹,披满葛藤的山坡还能依稀分辨出短垟人开垦出的梯田形状。水库建成前,短垟有俞、杨、娄三姓,人口过百,其中以俞姓为大族。如今短垟人几乎全部移民,仅剩一户人家,两间两层小屋,房前长着一棵高大的栗子树。行舟水间,夹岸青山,迢递的层峦叠嶂,依稀是当年万水汇聚的永宁溪的走向。随着永宁溪走出去的不仅有山货和千张,还有黄岩西乡的杰出儿郎。俞氏先人,便是沿着永宁溪,走向祖国各处,走向世界各地,谱写人生的辉煌篇章。
心怀家与国 俞氏称楷模
短垟俞氏由俞作祊自慈溪鸣鹤乡迁入,至今已历十余代。前五代的详情已无可考,从第六代润字辈起始有零星记载。如俞润根一脉,自晚清以来,名人辈出,成为浙东黄岩小城一个煌煌世家。俞润根,又名昌言,号紫珊,前清武秀才。虽务农为业,但培育4子读书各有所成。俞润根去世后,其墓碑由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于民国九年(1920)六月亲自题写,经后人添红,至今“光炳彤书”4字及“荣典之玺”印章题刻仍鲜红夺目。
1985年,台湾回大陆探亲始盛,俞润根之孙、曾任蒋介石侍从室副侍卫长的俞滨东因心脏病无法回家探亲,在给堂妹俞滨绿的家书中这样写道:俞氏后辈子孙仰仗你父棣荪公进士身份,使得离黄岩城区50里的穷僻乡村,读书风气所及,遗爱人间,一代接一代,越来越多。
俞滨东所说的“棣荪公”,便是俞润根的长子、俞滨东的大伯父俞树棠。俞树棠(1869—1933),谱名河棠,号棣荪。年少时就有“神童”的美誉,中秀才后,又连中举人,《黄岩县新志》第二十七册《选举上》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式第九十六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癸卯科三甲第157名进士。《清实录·德宗实录》卷五百一十七记载:“引见新科进士……俞树棠、狄楼海俱著以主事分部学习。”当时正处于清末新政的转型时期,兴学堂、废科举成为大势所趋。作为接受传统儒学教育的最后一代士绅,顺应时代潮流,俞树棠东渡扶桑进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班学习,接受以传授西学为主的近代教育的洗礼,成为时代转型的负载者和清末新政的践行者。《清实录·德宗实录》卷之五百八十四又载:“此次验看进士馆游学毕业学员……考列最优等之法部主事陈宗蕃、俞树棠均著准其留部以原官遇缺即补。”由上述史料可知,俞树棠考中进士后,分发至法部担任正六品的主事,先进进士馆学习,后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班深造,因考列最优等,光绪皇帝让其留部以原官遇缺即补。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度支部公布各种银行则例4种,正在广西实行新政、意气风发的广西巡抚张鸣岐决定将广西官银钱号一律改为广西银行,奏请朝廷同意将当时充任从五品的京师地方审判厅推事的俞树棠等3人调至广西,办理广西银行事务。为此,张鸣岐有专本上奏,其中有:“创办伊始,非得谙练商务及深明法理之员,相济为用,未易奏效……法部主事现充京师审判厅推事俞澍(树)棠,学识优长,志趣远大,前曾留学日本,于政治、经济、银行、拓殖诸学均研究有得……合无?仰天恩俯准各该员调桂差遣。由臣委令办理广西银行事务,裨收得人之效。俞澍(树)棠一员并请免扣资俸。”经过俞树棠等人的精心筹备,宣统二年(1910)正月初一,广西历史上第一家省营地方银行——广西银行诞生,俞树棠任副总理,总理由广西布政使魏景桐、劝业道胡铭桀照章担任。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由张鸣岐推荐,俞树棠调任广西省高等审判厅厅丞(长),1904年中进士的黄岩人朱文劭为高等检察厅检察长(《广西官报》宣统二年第96期)。以后,俞树棠还担任过浙江盐务督办等职。
关于俞树棠,一度同居京华、过从甚密的黄岩籍名士申丙曾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轶事。光绪末年,军机处汉官领班章京、中宪大夫王彦威(黄岩人)因病在任上去世,海内震惊,在北京黄岩会馆筹办祭祀事宜。遵照他的遗嘱,遗骸归葬故土先人墓地,公推俞树棠为提调,管理王公的丧葬事务。“时公以丁忧读礼京华,当是时,闷热甚,忽大雨,永定河泛滥,京畿一带成泽国,前青厂(北京胡同名。前后青厂胡同中间有周家大院,院内为黄岩会馆)积水过膝,陆相国(陆润庠)大轿不能进,公赤身脚,头戴红顶花翎,指挥百工,安板凳、阁跳板、换轿柱、易短檄,绰进会馆正厅,完成大典。夫以红顶花翎三品大员,而赤其身脚者,古今所未闻……”这个故事可看出俞公之风范,虽贵为朝廷大员,仍率先垂范,办事干练从容,不是百无一用、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一个出身耕读人家,饱经生活的能吏。可惜俞家四散天涯,熟悉俞公生平的俞家,长辈都已经仙逝,俞公具体生平大多已不可考。俞树棠苦读成名,一生勤政爱民,廉洁清明,为官一方,造福百姓,成为短垟俞氏家族兴起的标杆。卸任回归故里后,俞树棠淡泊生活,读书劳作,直至去世。俞树棠提携后辈,营造读书风气,在其影响下俞氏家族人才辈出,俞公的风范也可从他的弟弟们、子侄辈以及俞氏家族族人后辈身上可窥一斑。俞树棠的兄弟,皆事业有成,其三弟俞树荣和四弟俞树棻,皆留学日本,回国之后,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为了家国百姓,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二弟俞树燊(1871—1937),谱名河燊,号壹修,前清秀才。在当时民风闭塞的社会之中,颇具前瞻的眼光,将举家从短垟山村迁往乌岩镇,耕读务农并经营酒坊。俞家数俞树燊一脉最为兴旺,四代超过百人,分别定居本地、本省乃至上海、江西、湖北、福建等地,也有远至海外如美国的。
三弟俞树荣(1880—1917),谱名河荣,号温甫,毕业于北京高等法政学堂,后留学日本。民国初年,他携带夫人王氏和长子俞滨东、次子俞滨朔至湖州、海宁一带。他担任法官,为官清廉,积劳成疾,病逝在上海附近,年仅38岁。
四弟俞树棻(1890—1921),谱名河棻,号榆荪。“性孝友,事父母能尽厥职,幼依兄嫂,及长,敬礼如事亲。家世以医传,十二龄时,读神农本草诸书,慨然有范文正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志,且谓富贵不足羡,可传者名耳。”(《俞君树棻纪念石文》)先就学于江南水师学堂,后毕业于陆军军医学堂。历任京师警察厅民政部防疫医官、禁卫军军医长,曾充任浙江都督府卫生课课长,第六师、第一师军医处处长等职。后赴日留学,肄业于军医学校防疫专科。回国后任陆军军医学校教官、传染病研究所主任、中央防疫处科长、筹边使署监医处处长、红十字国际救灾会防疫股股员等职。著有《检疫指针》《梅毒检治法》,译著有《平时战时卫生勤务》《军阵防疫学教程》《英日法义军阵防疫近况》《传染病预防浅说》等,另有《经济救急审定四时感冒治痊》(与俞永钦合作)出版。
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期间,有一段往事特别值得一提,俞树棻与周作人乃同班同学,两人过往甚密。周作人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与俞树棻的交谊,如在散文集《雨天的书》中《怀旧》一文有如下描述:“而于我的同班呢……只好提出一两个故人来说说了。第一个是赵伯先君,第二个是俞榆孙(荪)君……榆孙(荪)也改入京师医学馆,去年死于防疫。这两个朋友恰巧先后都住在管轮堂第一号,便时常联带地想起。那时刘声元君也在那里学鱼雷,住在第二号,每日同俞君角力,这个情形还宛在目前。”再如在周作人自传《知堂回想录》中写到与俞树棻的一段交往:“我们到了北京,第一要做的事,是去访问在北京学校里的同乡。次日是十一月廿二日,便同了林秉镛柯樵二君至医学馆去看俞榆荪君,俞君是台州黄岩人,又曾经在水师是同学,是从前相识的……至初六日又访榆荪,同柯采卿(樵)三人照相,并在煤市街饭馆吃饭。十六日同采卿访榆荪,见到温州永嘉的胡俨庄,因同至广德楼观剧。十八日晚,同了柯采卿徐公岐吴椒如至榆荪处告别……榆荪因为是旧友,所以特别过往频繁,而且为人也很诚实,在医学馆毕业后在北京做事,逐级升为医务处长。”俞树棻因公殉职后,周作人对其遗腹子俞滨立关爱有加,甚至连俞滨立的婚礼都是由其操办的,可见两人交谊之深。
1918年6月,中华民国政府筹建中央防疫处,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现代传染病研究和生物制品生产的机构,俞树棻参与其事,并被派赴日本采购器械材料。1919年3月,中央防疫处在北京天坛内原京师传染病医院分院正式成立,俞树棻担任中央防疫处第三科科长。
民国初年,传染病横行,俞树棻一直奋战在防疫第一线,直至牺牲成仁。1919年7月,廊坊霍乱流行,很快蔓延至北京。俞树棻带人奔赴廊坊现场,组织防治工作。1920年10月,海拉尔发生肺鼠疫,迅速流行到长春,并引发了1920—1921年的东北三省肺鼠疫大流行。中华民国政府遂派伍连德和俞树棻等组织防疫队赶赴东北开展防疫工作,其中俞树棻等驻守长春,经过艰苦努力,出色完成防疫任务。1921年2月,东北三省的肺鼠疫流行蔓延至山东桑园,俞树棻再次临危受命,夜以继日,亲自检查,奋不顾身,精疲力竭,不幸染上鼠疫,于3月24日殉职,年仅32岁。民国十年三月二十九日《申报》记载其前后经过:“天津北洋防疫处俞医官于十九日在防疫医院查看将死之病人,传染疫症。于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许,觉有不适,其时尚自德州往济南,夜十二时吐痰……翌晨回桑园,是时确切证明系受疫,即电德大夫请其来援,注射盐水。二十四日晨俞医官逝世。”他临终前留有遗书:“勇于检疫,偶一不慎,接触太多,以致罹病,为民而死,夫复何言。家有寡妻无子,尚祈抚恤。鲁境疫事,大致无碍,务必派员接办。民命所关,陈祀邦、全绍清、杨怀德诸公,亦善于防疫,敬代推荐。棻死尸体,深埋于桑园,一二年后,可否迁葬浙江乡里,以正首邱。所有防疫人员,请优予津贴。”可谓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了纪念这位中国现代生物制品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缅怀这位为卫生防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并献出宝贵生命的科学先驱,1929年5月,俞树棻生前好友、同事醵金,在北平天坛中央防疫处为其庄严树石,并撰文以记其生平伟业,供后人瞻仰纪念。另《恕盦文艺丛录初集》收录《公祭俞榆孙教官文》,高度评价了俞树棻的医者情怀。《俞君树棻纪念石文》最后的铭词是这样写的:“涉山川兮冒冰雪,身可摧兮名不灭,耿耿精神兮贯日月,嗟四海之疮痍兮弥有怀乎先烈。”
拳拳报国志 殷殷赤子心
俞家的家国情怀,当为世之楷模。俞树棠子侄辈,对家国也是贡献颇多。民国乱世,俞家男儿出短垟,奔赴在救国的第一线,谱写下感人的篇章。俞树棠唯一的儿子俞滨来,号士(尔)健,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毕业,后从军,身先士卒,年纪轻轻便战死沙场。俞树荣之长子俞滨东是民国少将,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俞滨海(1909—1991),字伯涵,抗战时期为湘军团长,其堂弟俞滨强则在70军直属电台任排长,均为抗战屡立战功。俞树棠幼女俞滨绿,才情卓著,诗画双绝,隐于乡野,敦亲睦邻,传为美谈。
俞滨垕(1899—1968),号叔垕,俞树燊之第三子。民国时期担任过制图课课长。在中印边境冲突时,他被邀请至北京了解边界情况,曾受到国务院表扬。后一直在南京市城建局勘察大队工作,为测绘事业竭尽毕生精力。
俞滨东手绘的短垟记忆图
俞滨东(1905—1995),字天宾。1927年考入国民革命军第26军军官团学习。1928年12月入中央军校第七期军官训练班学习。1929年12月毕业后任第18军11师连长、营长、团附等。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事处参谋、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管理科科长、军政部驻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延安)联络官,1946年起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侍卫官。1947年2月至1948年4月入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深造。1948年12月7日任总统府侍卫室少将副侍卫长。1949年去台湾。因工作关系,其与民国时期的名流多有交往,像邹鲁、胡适、叶公超、齐白石等都为其留下珍贵的墨宝。如蒋介石在其六十、七十大寿时两次为题“寿”字祝贺。邹鲁为其题诗一首:“白鸥款上傍船飞,云水苍茫何处归。我亦东西南北者,海天容与共忘机。”胡适为其亲题王安石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叶公超于1965年为其手绘《幽兰图》,国画大师齐白石为其绘有《九鱼图》。
“八·一三”事变后,俞滨东曾血战于江湾,阻敌前进。1939年冬,与同乡陈荣楫一起被军政部派驻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担任联络官,与刘伯承部一起并肩战斗,以解日军对河南、陕西、甘肃的威胁。俞滨东在《悼陈荣楫先生》一文曾有如下回忆:“(民国)廿八年冬,为了扫荡同蒲铁路沿线日军,以疏解潼关之危,发动冬季攻势,期待八路军在太行山、冀、察、边区部队,亦同时出击。当局为求彻底执行命令,特派联络参谋督战。君(指陈荣楫)奉命为首席参谋,余亦附骥,在太行山战地,巡回督导六阅月……”八年抗战,先生身经数十战,虽然以身犯险,所幸都能转危为安,因此被同事们称为“福将”。
俞滨起(1917—1990),俞树荣之遗腹子。1944年毕业后奉派赴美,在美国军方研习飞机发动机设计,1956年任台湾机械公司工程师兼主任,1959年借调至裕隆汽车制造厂任工程师,后任裕隆汽车制造厂厂长,赴横滨日产汽车公司学习,回台湾后将裕隆厂进行细部规划,建立裕隆厂汽车生产线,为台湾汽车自制生产开创新的篇章。俞夫人纪若梅也喜与文人交往,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即其好友,两人来往密切。其次子俞立庸,系美国费城天波尔大学电脑硕士;其女俞丽萍,为康州大学化学博士,子女均事业有成,成就斐然。
俞滨绿(1918—2014),生于北京,毕业于上海美专油画专业,后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习,诗、画俱佳。与民国四大名旦之一的邻居荀慧生长子荀令香同学,因其禀赋聪颖性格爽朗,荀慧生再三求婚欲聘为长媳,其父因荀为“戏子人家”,藉词婉拒。曾在上海演过电影,在绍兴担任过教职,后嫁与民国少将王杰夫之子王克潼。王克潼去台,俞滨绿一手拉扯5个年幼子女长大,经常为邻居看病,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出资为家乡修桥,当选为黄岩县人大代表。
俞滨强(1920—),原就读于浙江省第六中学(台州中学)。抗战时期,学校迁往仙居。1939年,怀抱救国之心时读高二的俞滨强前往湘西投靠当时在军中任团长的堂哥俞滨海,希望能在部队里谋份文职工作。年长俞滨强11岁的俞滨海视其如子,把他安排在湖南邵阳的第十一临时中学,并愿慷慨负担其高中直至大学的学费。俞滨强一心报国,恰逢黄埔军校到校招生,考入黄埔第十七期通讯兵科。1941年毕业,分配至第九战区第70军直属电台任排长,随军不断转移阵地,后参加上高会战、浙赣会战等,负责情报传递,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俞尔戬(1921—2010),号幼毂,俞树燊之第五子。1939年考入某军官学校,后派驻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与蒋经国共事。1942年被选派赴印度加尔各答担任中英政府合办的海战队中校大队副职务,1944年调回重庆,随后派赴甘肃天水国民革命军青年军206师任政治训导员,1946年任上海招商局轮船公司内务主任,1949年在中国花纱布公司华东区公司任职,1989年退休。育有一子三女,子孙立人(随母姓)曾任上海电视一厂昆山分厂厂长、广电设计公司经理等。
俞滨迟(1925—2001),俞树燊之第六子。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赴美国,1957年获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1960年获美国史丹福工学院航太工程博士学位,同年获美国纽约科朗数学研究所博士后。1962年至1967年任美国贝尔研究所(BellLabs)工程师,参与美国太空人造卫星与雷射科学发展研究。1967年至1972年,担任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与太空科学院副教授。1972年俞滨迟重回贝尔实验室担任工程师。1977年至1980年担任一公司总经理。1980年至1983年任另一公司专业产品与系统部门之行销总监。1983年至1987年任美国芝加哥Sears公司亚洲区域总裁。1988年至退休,自创贸易公司代理英法核能发电设备。1970年获得美国新公民杰出荣誉奖状。
此外,滨字辈中,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人物。忠厚传家久 德业继世长
时代变幻,风云激荡,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俞氏后人家风不忘,勤学苦读的风气长存,并且经世致用,取得斐然成就。自俞树棠中进士已过百年,如今俞氏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后辈中多有博士、硕士,其中更有在世界知名大学任教,也有经商为官,多为行业翘楚。
滨字辈中的俞清秀、俞小鸥兄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白手起家,勇立潮头,开创了令人称道的业绩。
俞清秀,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农村种过地,学过电器维修,后就读杭大工商管理专业。1987年凭着坚忍不拔意志创办浙江东亚手套有限公司,现为浙江东亚手套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副会长。30年来,创建的两大品牌“东亚”及“博尔格”年销售额合计近4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8%,成为名副其实的“手套大王”。2010年获中国纺织服装商业20年杰出人物,2014年荣获中国劳动保护用品行业年度风云人物自主创新奖,并被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劳动模范。其女儿俞文茜,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创办台州环球英语学校任校长,兼任台州市海外留学联合会理事。儿子俞捷,英国拉夫堡大学高分子材料硕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MBA毕业后回国创业,现任浙江省劳保用品行业专家组组长。
俞小欧,1982年台州农校毕业后创办企业,并日益发展壮大,如今浙江联盛化学集团在台州、江西、山东、河北都拥有生产基地,现担任全国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行业协作组副理事长。其女儿俞快,2012年毕业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回国创业组建了浙江联盛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
清字辈及以下,由于散居祖国各地、欧美各国,很难作比较完整的统计,现就所知罗列如下:
俞清劭(1926—),俞滨垕之长子。1948年毕业于武汉河运学院航海驾驶专业,随后参加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任登陆艇副艇长,1986年在宜昌港务局离休。
俞清顺,俞滨来之次女。1950年毕业于浙江医专(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先就职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青岛市立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后任东风汽车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脾胃虚弱、泌尿系统、妇科不孕等方面的治疗。退休后被聘为高级医务人员咨询委员会委员。
俞清远,俞滨臣之第三子。毕业于浙江大学,曾任宁波硫酸厂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3年当选宁波市人大代表。
阚茜,俞树棠之玄外孙女,1992年获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为英国开放大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学院中文系主任,兼任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亚洲及中东专业指导主任。
胡俞越,俞滨垕外孙。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为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系著名经济学家和证券期货专家。参与创建了我国首个也是迄今最大的期货人才培育基地。
倪正中,俞树燊之玄外孙,大学毕业后下海办实业,2007年创办中瑞电子有限公司,成为黄岩精密模具的拓荒者,现任总经理。
俞氏后人虽星散于世界各地,其中1/3居于美国,但仍有强大的凝聚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俞滨东先生晚年渴念故乡,因病无法成行,在信中再三嘱托在黄岩的家人拍摄家乡照片,甚至连取景的地点、角度、如何对焦、一天中何时拍摄等均一一列出。因对故土思念甚深,还嘱托俞滨绿描绘家乡短垟地图,后根据航拍照片结合记忆亲自绘成。观俞滨东先生家书,桑梓情深,字字句句,眷眷之心溢于言表。由于短垟淹没在水下,为使回乡祭祖扫墓的俞氏后人方便,在美国的俞滨海先生提议在短垟村后门山、烟酒山上面向避水潭的天然大石上镌刻“短垟村”三字。后由俞滨东先生出资,俞氏后人联系政府将三字刻成。近几年因修路,刻有“短垟村”三字的天然石被炸毁,再由俞清秀先生出资筑碑重刻。俞家后人在台湾修过两次家族世系表,第一次在1980年,由俞滨东、俞滨起主持,俞清衢相助修成;第二次在1998年,由俞滨迟先生牵头增补。另有俞家子孙回家多次维修祖坟的记录。去年,俞家九十多口人因修谱一事聚于东亚山庄。诚如俞滨东先生所言,“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短垟虽淹没于碧水之下,然俞家族人都尊称俞树棠为“进士公”,每年都去短垟上坟祭祖。他们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建微信群,世界各地的族人借此互通有无,互相帮扶。
整理俞家族人资料,以英文单词“ROOT”标注的“根”字赫然在目,是相同的根将俞氏族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不管是身居故乡还是他乡,他们一直铭记,在黄岩,茫茫长潭水淹没下的那个村庄,他们祖上曾在此渔樵耕读,怡然自乐。是根让他们虽星散于世界各地,但不忘祖德、恪守祖训、勤学苦读,开拓进取、忠于职守、敦睦亲邻。他们的家国情怀、宗族之义,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传递。
回望处,夹岸青山依然记取俞氏族人离开和回归的方向。“忠厚传家久,德业继世长”,俞氏一脉,浩然英风,山高水长。
(本文得以成篇,需要感谢俞氏后人特别是俞清秀、毛士棉、黄伟迪、汪嫣嫣、王秩惠等先生的大力帮助!)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